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历经数千年之发展演变,形成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诗,衍化为唐音和宋调。研究宋诗,就绕不过唐宋之争。现在的论争是在已有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对宋诗做更深入研究。
三百余年的宋诗,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文本,可研究的方面很多。本文仅作归类前人的研究,不做价值判断,旨在呈现前人对宋调形成过程的研究时所尝试的路径。笔者立足于前人研究,本着这样的原则:对文艺理论的认识也适用与时俱进。认为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对宋调的形成过程这一问题,有进行重新解读和继续思考的必要,庶几与时俱进。而笔者所做的只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略加梳理,提出自己粗浅的理解和看法。
推究“唐宋诗之争”这个论争的根源,本文认为乃是因为“宋调”的形成。要厘清“宗唐”“宗宋”的问题,势必要厘清“宋调”形成的相关问题:宋调形成的背景、宋调的成型过程及特色等等。
宋调什么时候显现形成?这个问题一般都认为是在宋建朝初期的六、七十年之后,宋初三体退出诗坛后,始出露面目。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宋调的发轫,可以追溯到杜甫、韩愈。笔者认同这种观点,对此问题继续探讨并进一步细化:因此本文认为,宋初三体已是宋调的开蒙时期。理由在于代表“白体”诗人的王禹偁学习的是白居易平易浅切的诗风,他的笔下已有宋调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西昆体长于用典,几乎一句一典,明显影响着宋诗的“以才学为诗”;而“晚唐”体讲究冲淡闲远的诗风体现了宋诗平淡、高雅的美学追求。宋诗后来特有的特征都能在宋初“三体”里找到,其内在深层已有宋调的萌芽。本文拟从这里歼始论述宋调如何经过开蒙、初具、凝定、发展的阶段而最终成型。
宋诗的历史漫长,诗人众多,作品数量巨大。在漫长曲折的形成过程,宋诗不仅因阶段、因作家而异,而且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创作中,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与特点。本文认为,对宋诗的了解和认识,应当建立在对宋调确立过程的如实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宋调成型过程的梳理,可以体会:几乎所有宋代诗人都背负着历史的重荷,踩着前人的脚印蹒跚而行,哪一个阶段都留下“强者诗人”们不懈努力的痕迹。而他们用来开拓前行的种种途径,正是构成了有别于唐诗的特色,并由此形成传统诗歌史上的一段独特诗歌载体——“宋调”的存在。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标举宋代诗人的典范,属于有能力成一家之言,具有强烈自主意识与前驱抗衡竞争的一流诗人。探讨他们诗学理论及创作实践,以揭示宋诗与众不同的审美样式,并希望通过宋调的形成过程,来反观那些作家,对清楚地认识、把握宋代作家有着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