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调的形成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tianjin99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历经数千年之发展演变,形成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诗,衍化为唐音和宋调。研究宋诗,就绕不过唐宋之争。现在的论争是在已有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对宋诗做更深入研究。   三百余年的宋诗,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文本,可研究的方面很多。本文仅作归类前人的研究,不做价值判断,旨在呈现前人对宋调形成过程的研究时所尝试的路径。笔者立足于前人研究,本着这样的原则:对文艺理论的认识也适用与时俱进。认为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对宋调的形成过程这一问题,有进行重新解读和继续思考的必要,庶几与时俱进。而笔者所做的只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略加梳理,提出自己粗浅的理解和看法。   推究“唐宋诗之争”这个论争的根源,本文认为乃是因为“宋调”的形成。要厘清“宗唐”“宗宋”的问题,势必要厘清“宋调”形成的相关问题:宋调形成的背景、宋调的成型过程及特色等等。   宋调什么时候显现形成?这个问题一般都认为是在宋建朝初期的六、七十年之后,宋初三体退出诗坛后,始出露面目。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宋调的发轫,可以追溯到杜甫、韩愈。笔者认同这种观点,对此问题继续探讨并进一步细化:因此本文认为,宋初三体已是宋调的开蒙时期。理由在于代表“白体”诗人的王禹偁学习的是白居易平易浅切的诗风,他的笔下已有宋调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西昆体长于用典,几乎一句一典,明显影响着宋诗的“以才学为诗”;而“晚唐”体讲究冲淡闲远的诗风体现了宋诗平淡、高雅的美学追求。宋诗后来特有的特征都能在宋初“三体”里找到,其内在深层已有宋调的萌芽。本文拟从这里歼始论述宋调如何经过开蒙、初具、凝定、发展的阶段而最终成型。   宋诗的历史漫长,诗人众多,作品数量巨大。在漫长曲折的形成过程,宋诗不仅因阶段、因作家而异,而且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创作中,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与特点。本文认为,对宋诗的了解和认识,应当建立在对宋调确立过程的如实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宋调成型过程的梳理,可以体会:几乎所有宋代诗人都背负着历史的重荷,踩着前人的脚印蹒跚而行,哪一个阶段都留下“强者诗人”们不懈努力的痕迹。而他们用来开拓前行的种种途径,正是构成了有别于唐诗的特色,并由此形成传统诗歌史上的一段独特诗歌载体——“宋调”的存在。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标举宋代诗人的典范,属于有能力成一家之言,具有强烈自主意识与前驱抗衡竞争的一流诗人。探讨他们诗学理论及创作实践,以揭示宋诗与众不同的审美样式,并希望通过宋调的形成过程,来反观那些作家,对清楚地认识、把握宋代作家有着一定的意义。
其他文献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因地形地貌、气象等因素导致极易爆发山洪.本文介绍了黄山市基层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加快基层山洪灾害防御体系
“老生代”古典文学修养十分深厚,文学观念古今相通,他们的散文创作很好地继承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老生代”信奉儒家中和主义的审美观,在抒情方式上,发乎情,止于礼,讲节制、平和
偏分离是指遗传标记的观察频率偏离预期的孟德尔式分离频率的现象,其可以增加群体中杂合等位基因或者异型染色体的频率,是一种重要的进化动力。本研究以粳稻材料日本晴及籼稻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可见,优质的家庭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教
汉语的词义最直接的体现着丰富而深刻的传统文化信息,尤其是古代汉语的词义保存了中华文化的大量原始性信息。我们可以将中国的传统训诂学丰富的处理词汇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与
学位
晚清以来,小说在中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1891年到1911年之间,晚清小说中出现了一批包含乌托邦想象的作品。论文分析了晚清十几部乌托邦小说,在西方理论之外,引入晚清以前的中国内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真空技术”已经渗透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