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花米草因具有良好的消浪促淤、保护堤岸特点,于1979年作为“生态工程”物种引入我国。然而,互花米草凭借极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在滨海湿地快速扩展蔓延,对我国东部沿海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研究表明互花米草对盐沼湿地重金属具有富集与累积能力,近年来已成为海岸生态系统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铁(Fe)、铜(Cu)、锌(Zn)是土壤中重要的过渡金属元素,同时也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当滨海湿地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升高时,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升高,造成土壤环境污染,威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为进一步了解互花米草入侵对胶州湾河口湿地土壤Fe、Cu和Zn含量分布的影响、河口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影响以及互花米草不同组织对Fe、Cu和Zn金属元素吸收与累积特征,于2017年3月、5月、7月、9月和11月在胶州湾湿地洋河入湾处互花米草湿地和光滩区采集土壤样品,并同步采集互花米草植物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土壤和植物样品中Fe、Cu和Zn元素含量,并对有机质含量、土壤可溶性盐(EC)、pH、含水率、容重和土壤粒度进行测定与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互花米草湿地土壤Fe、Cu和Zn含量高于光滩,且两样区土壤Fe和Cu含量差异显著(p<0.05)。互花米草入侵显著提高了土壤Fe含量,两样区0-50 cm土层土壤Fe含量差异显著(p<0.05),5月和7月互花米草湿地Fe含量随土壤深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两样区20-40 cm土层土壤Cu含量差异显著(p<0.05)。互花米草湿地Fe、Cu和Zn含量变化趋势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最高值分别为9月、7月和9月。(2)与光滩相比,互花米草湿地3月、5月、7月、9月、11月土壤Fe含量增幅分别是25.36%、29.50%、17.52%、30.28%、14.48%,Cu含量增幅分别是6.66%、21.42%、47.23%、56.46%、13.77%,Zn含量增幅分别是33.61%、10.96%、-23.32%、15.81%、20.05%。互花米草湿地土壤Cu含量增幅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Zn含量增幅趋势与Cu相反。光滩土壤Cu、Zn地积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标低于互花米草湿地,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增加了土壤Cu、Zn污染风险,但从整体来看目前胶州湾河口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处在低污染风险。(3)互花米草根、茎和叶中金属含量大小依次为:Fe>Zn>Cu。金属元素在互花米草植物根、茎和叶中的吸收和累积随着互花米草生长而变化。根中金属元素含量普遍高于茎和叶中金属元素含量。根和叶生物量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差异显著。在所有采样月份茎生物量均高于根和叶生物量,茎中Zn和Cu含量较高,使得茎中Zn和Cu累积量高于根和叶中Cu、Zn累积量。(4)相关性分析表明,互花米草湿地和光滩土壤Fe含量均与有机质含量和EC呈显著正相关(P<0.01),光滩土壤Fe含量与Cu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1);两样区Zn含量与pH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Zn含量与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两样区土壤Cu含量与Zn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Cu含量与光滩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两样区土壤Fe含量受有机质含量和EC影响较大,土壤Zn含量受p H影响较大,Cu含量与Zn含量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