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的翻译活动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对社会和文化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综观中西翻译史,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忠实”,“对等”观念的束缚下,着重语言层面的转换分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研究,几乎完全忽视了译者主体的作用,译者成为依附原文的奴仆。 在翻译研究中,随着“文化转向”和“翻译者的转向”,被长期忽视的译者渐渐受到关注。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过程,而译者是此过程中最积极活跃的参与者,同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够对他视而不见。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他的主体性不容否定。 根据Skopos理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的复杂行为。翻译的目的是翻译成果的决定因素之一。每一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翻译目的,这些不同的目的反过来影响着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态度。 阐释学理论是研究意义理解和阐释的哲学翻译学理论。通过翻译理解和表达过程,我们了解到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要想充分理解和诠释文本,译者还需要处理好各种制约其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根据以上两种新兴的翻译学理论,本论文分析了翻译者主体的演义过程,翻译者的各种形象和角色,翻译过程中各种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制约其主体性发挥的各个因素,试对译者的主体性做更好的理解与阐释。 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了翻译过程和译者主体性;第二章分析了翻译历史中翻译者的地位和各种被贬毁的形象,同时介绍了文化转向和译者作为译者主体的地位的回归。 第三章详细论述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阐释学理论和Skopos理论为指导,本章节探讨了翻译过程三步骤中译者的角色和作用:文本选择过程,理解过程和再创过程。同时,分析了译者的多种能力及其对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各个因素,首先从文化方面,接着重点分析翻译过程中和翻译者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和因素,最后探究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如翻译规则,意识形态等等。 通过详尽的描述性研究,本文试图弄清翻译过程及翻译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合理确认译者主体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去理解和发展以译者为中心的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