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技巧损失会议”("The Lossof Language Skills"),昭示着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兴起。之后,语言磨蚀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各种学科角度、多个语言层面对语言磨蚀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从这些探讨中可以看出,语言磨蚀表现出“多层面,多成因”的特点,语言磨蚀研究也呈现出了“多语境,多渠道”的特色。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学者将语言磨蚀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对语言成分的探讨。而词汇作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成为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国外有不少学者就词汇磨蚀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极有价值的成果。相比较而言,国内的语言磨蚀研究还处在译介国外成果的起步阶段,尚未涉及词汇磨蚀的实证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汉语环境中的英语词汇磨蚀情况做了调查,旨在探明语言磨蚀研究中两个颇具影响的理论——回归假设和选择性理论,对汉语环境中英语词汇磨蚀的解释力。同时,本文还对英语受蚀词汇的相关语言学特征,如:词性、词长、相似性、词频、篇章覆盖率及选词指数等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具体而言,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有三:(1)Jakobson的“回归假设”是否同样可以解释汉语语境下的英语词汇磨蚀?(2)某些英语词汇是不是更加容易磨蚀?(3)英语词汇的语言学特征与其磨蚀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某省的128名往届毕业大学生,测试工具为一份词汇水平测试表。所得研究结果表明:(1)Jakobson的“回归假设”所述的“镜像”磨蚀过程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也同样存在。对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大学时习得的词汇比中学时习得的更加容易磨蚀。(2)汉语环境中习得的英语词汇在磨蚀时也体现出了明显的选择性。(3)大部分语言学特征会对英语词汇磨蚀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相似性的作用最明显,形近、音近的词更易磨蚀;其次是词长,词长越长,磨蚀更易发生;再次是词频、篇章覆盖率及选词指数;词性的影响不明显。基于所得结果,本文还针对国内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英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选词指数较高的词汇;针对极易磨蚀的词汇,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采用各种记忆策略来强化词汇知识,学习者亦要主动积极地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通过及时的复习来巩固新老词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