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整个世界日渐转变为一个每时每刻都有全球性活动发生的地球村。在20世纪初成为一种职业的口译以更为蓬勃发展的姿态为这一时代助力,反之,时代的发展也需要译员发挥作用。众多的语言人才选择把口译作为终生职业,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也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口译领域。中国有关口译的研究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译员所需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口译不同于口语、听力或笔译,对于译员素质有其特定的要求;口译的教学也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教学和笔译教学,而应从其自身特点出发,针对译员自身素质和口译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培养。因此,口译过程研究不仅在口译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提高口译员的能力素质方面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翻译研究理论之一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于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功能派理论学者赖斯和费米尔等提出。在德国的翻译研究中,“翻译”这个一般性术语同时涵盖笔译和口译。根据这一理论,目的是翻译最为重要的标准。它为翻译活动提出了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目的原则,其他两个则为从属原则。因此,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原则”,“目的决定手段”,因而一种翻译行为由其目的决定。文章结构上,全文的五个章节可归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回顾了中国有关口译过程和目的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思路;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首先充分介绍了目的论,在此理论框架下详细分析口译全过程,即译前准备阶段,口译阶段,译后总结三个阶段以及译员在每个阶段所需具备的各项素质;第三部分即为全文的结论部分,对研究口译过程的相关理论做出总结,强调了口译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并在此说明译员应该积极培养适用于各个阶段的素质。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译员以及学习口译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口译的全过程,以便通过更为有效的训练取得职业口译上的成功。这样本文才可以称得上为中国的口译研究贡献了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