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街面“两抢”犯罪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危害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的一大毒瘤,也是公安机关所必然面临的一个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严峻性的工作难点。随着形势的发展,街面“两抢”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呈现出多样化、新型化等趋势,同时具有作案容易,防范难;逃跑容易,追捕难;案件侦破取证难;销赃容易,控赃难等特点,使得当前公安机关打击、防范和控制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正确评估街面“两抢”犯罪的基本态势,认真研究分析街面“两抢”犯罪高发的原因,找出针对性的对策,提高公安机关在动态社会条件下打击刑事犯罪的能力,遏制街面“两抢”犯罪的高发势头,维护社会治安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四部分,共三万六千余字:第一部分阐明了街面“两抢”犯罪的概念、现状及高发原因。文章首先界定了街面“两抢”犯罪的概念,即街面“两抢”犯罪一般是指发生在城镇的街道、广场、车站、码头、集贸市场、公园、商场和金融单位周边等公共场所的抢劫犯罪和抢夺犯罪。接着进一步明确了街面抢劫罪和街面抢夺罪的定义、构成特征及二者的区别。文章随后分析了街面“两抢”犯罪的现状:当前街面“两抢”犯罪形势严峻,年发案总量大,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威胁人民安居乐业、影响城市和政府形象、破坏社会和谐,仍然是刑事案件的主要类型之一。由于诸多影响街面“两抢”犯罪的社会消极因素还将长期存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街面“两抢”犯罪还将处于高发态势。本部分最后从立法原因、司法原因和社会原因三个方面分析了街面“两抢”犯罪高发的原因。立法原因方面,首先论述了由于抢劫罪和抢夺罪的分设带来了实践中的打击不力,然后分析了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抢夺罪和盗窃罪规定了相同的刑罚幅度,不利于对抢夺罪的打击。街面“两抢”犯罪高发司法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针对销赃的打击防范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防控机制薄弱,快速反应机制不灵敏,现场抓捕率低。社会原因主要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价值观念的扭曲和错位,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街面“两抢”案件作案简单易行,犯罪成本低,成功率高;外来人口的社会管理制度不健全;群众住宅防范意识增强,街面“两抢”犯罪破案率低,犯罪向易得手的街面转移。第二部分论述了街面“两抢”犯罪的特点。任何犯罪案件都具有自己的犯罪特点,街面“两抢”犯罪犯罪主体多以男性、低文化、流动青壮年为主;作案时间和作案地点呈扩散化趋势;侵害对象和目标明确;街面“两抢”犯罪作案快速,方式多样化、新型化,防范难,追捕难,侦破取证难,团伙作案突出;街面“两抢”犯罪后果严重,销赃容易、控赃难。第三部分探讨了街面“两抢”犯罪的侦查对策。针对街面“两抢”犯罪具有的作案快速、防范难、追捕难、侦破取证难等特点,要求相应的侦查措施应当具有积极主动、快速接敌、机动灵活、精确打击的特点,能够使公安机关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侦控街面“两抢”犯罪,先发制敌或至少同步制敌,从而克服传统侦查措施的不足,取得侦控街面“两抢’’犯罪的实效。因此,各地公安机关应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逐步摸索出行之有效的侦查对策体系。本部分笔者主要从街面“两抢”犯罪侦查基础对策、街面“两抢”犯罪侦查一般对策、街面“两抢”犯罪案件侦查对策进行了论述。在街面“两抢”犯罪侦查基础对策方面,主要阐述的对策有:情报信息主导街面“两抢”犯罪侦查,建立以信息导侦为平台的侦查破案机制;科技强警,增强一线公安机关的装备;注重横向协作及经验交流,互通情报信息,加强打击的整体性;发动群众,群策群力,打击街面“两抢"犯罪。在论述街面“两抢”犯罪侦查一般对策时,提出了以下对策:建立竞争奖励机制,促进对街面“两抢”犯罪的打击;强化阵地控制;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等技术系统的作用;公开悬赏。本部分最后论述了街面“两抢”犯罪案件侦查对策:以快制快,建立打击街面“两抢”犯罪的网络体系;溯流治源,控制、清查可疑车辆和人员;组建打击街面“两抢”犯罪的便衣侦查队;开展街面“两抢”犯罪专项斗争;对重、特大街面“两抢”案件实行专案侦查。第四部分探讨了街面“两抢”犯罪的防范对策。构建城市街面“两抢”犯罪防控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优化警力配置,健全工作机制,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控手段,实现统一指挥、快速反应、整体联动、防范严密、协调运转的现代社会城市街面“两抢”犯罪防控体系,不断提高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形势的能力,努力做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人民满意。针对法律层面的原因,要加强法制建设,首先要完善立法、司法,重新审视抢夺罪立法存在的必要性,如果不能取消抢夺罪,建议修改抢夺罪的认定标准,加大抢夺罪的查处力度。考虑到街面“两抢”犯罪证据的收集上难度大,案件侦破难等特点,为了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和效益,建议引入辩诉交易制度。文章接着论述的防范对策还有:深化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健全治安管控机制;建立严密无隙的防控网络;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完善科技资金、人才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