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著名的非裔美国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品包括《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爵士乐》《宠儿》和《天堂》。其中,1992年出版的小说《爵士乐》是她的“历史三部曲”之一。《爵士乐》的故事背景是1926年美国北方的一座大都市,莫里森运用拼接式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段扭曲的三角恋故事,记录了故事主人公孤独不安的生存状态,揭露了黑人个体心灵在白人社会中所遭受到的冲击。小说中,主要人物自小缺失父母,基本的生存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精神受到重创,所以异化成为了他们无法逃脱的命运。鉴于此,本文在对这部小说进行细读的基础上,从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全新视角就这部小说中主要人物异化形式,异化的内外因素以及回归健全之路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文由五部分组成: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与结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莫里森和她的作品,概述《爵士乐》的故事内容,综述《爵士乐》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论述艾瑞克·弗洛姆的异化观,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并阐述本研究的意义。第一章基于弗洛姆对异化形式的阐释分析了《爵士乐》中主要人物维奥纳特·特雷斯、乔·特雷斯和多卡斯·曼弗雷德的异化表现。他们都是将自己的主体边缘化的可怜人,唯有依靠外部力量才能感知自己的存在。维奥纳特爱上了一个不存在的金色男孩,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形象。依靠着这个虚构的男孩,她体验到了自己的潜在的力量。乔虽是男性,但是在建构自己身份的过程中,他甘愿放弃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转而臣服于他的爱人。而多卡斯一心沉迷于外部权威力量的控制,并在控制中感知自己的存在。最终他们都在对外部力量的屈服中得到满足,从而使自己异化与自身,同时也异化与他人。第二章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要人物异化的原因。就外部原因而言,小说的主人公为了寻求更美好的生活从南方迁入北方。但是生活在白人聚集的大都市中,他们遭受了空前的种族暴力,也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最终他们将异化作为逃离不安和孤独的方法。危机重重的外部世界使他们的异化最终显现,但是他们内心的缺失却早已为他们的异化埋下了种子。对与母亲最初那条纽带的渴望始终在他们的心中叫嚣,为了得到短暂的满足,他们被迫寻找了一个替代者。为了与替代者建立起原始的纽带,为了体验完整的自己,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最终与自己,同时也与他人发生了异化。第三章探析三个主要人物克服异化所采用的方式。遭遇丈夫背叛的维奥纳特爱上了情敌多卡斯,并将其她视为自己生命中缺失的女儿。因此,她找回了缺失已久的那条原始纽带,最终,又因为她对丈夫和家庭的爱而重归幸福生活。乔杀死了自己的爱人多卡斯,这一暴力行为最终帮助他走出异化的禁锢,回归平静的生活。而多卡斯则通过自我毁灭的方式实现了自我的意识,逃离了孤独恐惧的深渊。结论部分指出,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异化是他们处于白人主流意识操纵的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命运。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历史遗留问题使他们失去了原始纽带,另一方面,他们在白人主导的社会里又受尽了暴力与偏见。所以他们的内心始终充斥着孤独和不安之感。为了摆脱这样的感觉,他们无奈地放弃自己的主体地位,使自己与自己和他人发生异化。最终当他们想要找回自我,摆脱异化时,留给他们选择的只有两条路,一是通过暴力的毁灭手段,二是通过回归家庭之爱和社区之爱。所以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事迹启示人们,如果想要重归平静,幸福地生活下去,应该通过爱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完整性,最终摆脱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