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梁时期,诗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沈约、周颙等人对诗歌理论进行探究,“四声八病”理论逐渐发展成熟,对诗歌创作起到一定约束规范作用。诗歌由此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并在此期间产生了“永明体”这一新的诗体。进入唐代之后,诗歌格律逐渐定型,并发展至鼎盛时期。经历“安史之乱”,诗歌一改骨气端翔、兴象玲珑之致,大历年间诗歌展现出一种孤寂的心境和清雅的情调,呈现出气骨顿衰的景象。此后,中晚唐诗人面对这种盛唐诗歌“极盛难继”的境况和大历诗歌气骨顿衰的景象,想要寻求诗歌的创新和突破。因此,这一时期,流派分立,诗体众多,齐梁体、格诗等诗歌样式逐渐流行。唐代齐梁体作为一种新诗体,效仿齐梁时期诗歌规制格律,从而在诗歌格律成熟的中晚唐时期创作出与格律相背离的诗歌,展现出独特的诗体特征。就平仄而言,唐代齐梁体诗歌既存在合律诗句,又存在不合律诗句,甲、乙句式合律比较高,粘对主要遵循“粘对律”;就用韵而言,唐代齐梁体诗歌主要遵循“邻韵互押”的用韵类型,既使用平声韵,又使用仄声韵;就属对而言,唐代齐梁体诗歌既有古体诗的对仗,又存在律诗的对仗;就病犯而言,上尾和鹤膝两病的病犯率较高,呈现出与律诗相背离的倾向。目前,唐代齐梁体与永明体、齐梁调诗、格诗和吴体等存在混淆之处。相较于永明体而言,两者在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永明体诗歌作为摹仿对象,处于诗歌格律正在探索的阶段,虽未达到律诗格律的成熟阶段,但是其极力的靠近律诗格律,避免声病,与唐代齐梁体处于格律成熟阶段与格律相背离的倾向正好呈现相反状态,且永明体在平仄、用韵、病犯等方面更加接近于律诗。而处于初盛唐的齐梁调诗应该为“齐梁调声”的误写,齐梁调声作为初盛唐诗人对齐梁时期诗歌的调声术的总结,与中晚唐的齐梁体时间相差较远,两者之间未必存在必然联系。除此之外,格诗和吴体与齐梁体同为中晚唐时期的诗体,格诗与齐梁体性质较为接近,但两者在内涵延展方面并不相同,格诗的内涵要大于齐梁体,且格诗在平仄、用韵等方面对诗歌的“复古”程度要高于齐梁体诗歌;吴体则并不能总结出其具体的诗体特征,句式与拗体诗相类似,诗句多用拗,且掺有古调,风格屈曲峻峭,与齐梁体差异较大。唐代齐梁体诗歌作为一种新诗体,诗体特征较为明显,显示出与律诗相背离的倾向,且不能等同于永明体、齐梁调诗、格诗和吴体等诗体,展现出自己独特之处。它流行于中晚唐时期,是诗歌内部发展的复古与革新的结果,也是诗歌审美观念在雅正与浮艳之间循环选择的结果,这一诗体对宋代和清代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