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渤海是我国重要的渔业水域。黄海沿岸海域盐度低,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黄海中南部深水区域是多种经济鱼类的越冬场;渤海盐度低、饵料丰富,是黄海多数资源种群的产卵场和索饵场。
自上世纪以来,随着渔业的大规模发展,黄、渤海许多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急剧衰退,资源量锐减。许多研究表明,鱼类资源量、环境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鱼类的群体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生殖力,作为渔业生物学和鱼类种群分析的基本内容,是研究鱼类繁殖生物学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联系产卵群体与补充群体的纽带,是资源评估的重要参数之一。鱼类生殖力受鱼类资源量、环境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生殖力的变化体现了物种或种群对长期捕捞压力和环境变动的适应特征。
本论文根据2002~2004年5~6月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和相关历史资料研究了黄、渤海鳀鱼(Engraulisjaponicus)、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tics)和银鲳(Pampusargenteus)三种经济鱼类的生殖力及其变化,以期探讨资源衰退等因素可能对鱼类生殖力产生的影响,同时也为黄、渤海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结果表明,与相关历史资料相比,相同大小鲲鱼和小黄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增大显著(P<0.01),而银鲳的个体绝对生殖力变化不显著(P>0.05)。鲲鱼、小黄鱼可能是通过增大生殖力来提高种群补充数量,以维持种群的延续;生殖力增大可能是鱼类对捕捞压力和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响应。银鲳的生殖力变化不显著,这可能与银鲳分布较分散,集群性远不如鲲鱼等小型中上层鱼类,受捕捞压力相对较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