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重庆市努力打造的第二大城市,更是渝东北的经济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然而,采用一种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并不完善,因此,本文通过能值分析和生态足迹模型对万州区2000-2008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首先,采用能值理论和能值分析方法,计算得到万州区的能量流,选用相关指标,对万州区的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出结论:2000-2008年,万州区的能值投入和产出均有所增加,但能值利用效率逐渐降低,人均能值用量从2.24E+15sej上升至3.68E+15sej,能值密度由1.12E+12sej/m2增加到1.84E+12sej/m2,以及能值交换率的增大、GDP的大幅增长说明了万州区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能值自给率由78.46%下降到44.71%、环境负荷率由2000年到2008增加了1.22倍,说明万州区的环境发展潜力在不断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系统的压力在逐步增加。因此,万州区2000-2008年的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由2000年的0.92呈持续下降到2008年的0.18,说明当地的发展态势为资源消耗型发展,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资源的投入量,是以环境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系统可持续发展性能的能值指标(EISD)在0.28-0.55之间波动,主要是因为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使得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不良发展得到了缓解。(2)其次,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万州区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盈余),再选用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结论如下:2000-2008年,万州区人均生态足迹由0.937hm2增加到1.102hm2,生态承载力却由0.375hm2缓慢下降到0.355hm2,生态赤字越来越严重。说明万州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远超过了在现有自然资源条件下的供给度,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压力超出了当地生态承载力的范围。通过对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计算,得出2000-2008年,万州区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逐渐减小,生态压力增长较快,生态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生态协调系数2001年最高为1.317,之后下降到2008年的1.258,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处于先下降再上升的状态,而实际情况是土地利用分配不均匀,生态足迹的增加使得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的缓慢增加。反映了万州区的生态供需严重不平衡,发展是通过消耗自身资源来弥补生态承载力的不足的,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3)基于能值理论和生态足迹计算方法,构建能值生态足迹模型,通过计算得出:2000-2008年,万州区的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由1.668hm2增加到2.917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455hm2增加到2.752hm2,生态协调系数逐渐下降,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发展能力逐渐增大,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的结论基本相同,万州区对自然资源的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对自然资源的超额利用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万州区的发展已经向着不可持续的方向发展。(4)通过对能值分析、生态足迹分析以及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三种评价方法虽然侧重点不同,且各有优缺点,但从不同角度得出的评价结果是相似的,即万州区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最后针对万州区的发展情况,提出合适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