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自发表以来吸引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部分研究者尝试对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的翻译进行探讨,但运用评价理论分析其翻译情况的研究却少有涉及。按照语篇分析的观点,在政治演说中,演讲者通过使用各种评价性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和态度以达到影响受众并协调与受众之间人际关系的目的。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研究的拓展,评价理论关注的是说话者/作者直接或间接表达和协商态度的各种语言资源,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分析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评价理论可为奥巴马就职演说中揭示其态度的语言资源的翻译研究带来启示。尽管如此,Martin(2000)、王振华(2001)和朱永生(2009)等学者皆已提出关于评价理论的绝大多数研究都受限于评价性词汇上,且把主要精力用于显性评价研究,忽视了隐性评价的讨论。基于此,本文认为态度意义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孤立的词汇层面,而是必须把词汇、语法以及上下文等研究紧密结合,以期对隐性态度意义作出更为全面的解读。本文采用奥巴马总统于2009年1月20日发表的就职演说以及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提供的官方中译本作为研究语料,旨在应用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来探讨奥巴马就职演说中隐性态度资源的翻译。原文的隐性态度是通过那些表面上纯粹描述性而实则隐含态度的词汇或语义结构来实现的。文章主要采取定性研究方法,重点对奥巴马如何通过态度资源来间接表达态度,以及中译本对原文隐性态度意义的构建程度如何做出详细分析。该研究显示在32个隐性态度中,奥巴马对积极态度的使用远多于消极态度。这归因于奥巴马意在美国当时的低潮期传达一种“希望”和“信心”的信息。奥巴马采取了各种不同策略来表达情感、判断和鉴赏,包括非核心词、词汇隐喻、态度韵律以及一些语法手段比如重复、排比句等的使用,并且多次运用了语势和聚焦。隐性态度在译文中得到了比较恰当的构建,但译文构建欠妥的比例更大。为了保留与原文一致的态度,译文使用了各种语法手段以及一些翻译上的调整,比如改变词性,或把鉴赏资源转化为情感或判断资源等。然而译文还是在部分翻译中降低了或提高了原文的态度值。总而言之,本文验证了评价理论不仅有助于语篇态度和意识形态的阐释,而且还能有效评估该语篇译文的翻译质量。换言之,通过评价理论,我们可以考察译文是否准确理解了原文的隐性态度以及是否对其作出了恰当的重构。本文同时进一步阐明了研究隐性态度对发展和完善评价理论具有毋容置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