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仙文化对许兰雪轩诗歌的影响

来源 :李盈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y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游仙文化诞生于远古文明崇拜,乃是吸收了中国儒释道等多家思想的特殊文化,蕴含了个体对生命自由与生命永恒的追求,同其相关的文学作品被称作游仙文学,游仙诗正是游仙文学的一种。随着中国游仙文化传入朝鲜半岛,游仙诗也逐渐为朝鲜古代文人所接受。不过,游仙诗在朝鲜半岛真正兴盛起来还是在16世纪中期,即许兰雪轩生活的时期。当时的朝鲜朝政治腐败,文人因生活动荡而渴求通过修仙来摆脱现实,产生了一大批与游仙有关的文学作品。许兰雪轩作为闺阁女子,其创作题材自然迎合当时主流,且她嫁人后生活不幸,因此寄情于游仙,以求得到精神上的超脱,由此创作了大量游仙诗。许兰雪轩诗歌中的中国游仙文化元素可见于四处:一是借鉴中国游仙意象,主要包括仙人意象、仙兽意象、仙境意象,其中仙人意象又可细分为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仙人意象、中国游仙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的仙人意象以及统称仙人意象,而仙境意象则可细化为岛屿类、深山类和天宫类;二是化用中国游仙典故,从典故的来源来看,可以分为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名人传奇两类;三是承袭中国游仙诗的世俗化特征,即凡人仙化和仙人凡化;四是沿用中国游仙诗典型体裁,主要从唐代游仙诗以七绝体裁为主的角度展开论述。由许兰雪轩诗歌中的中国游仙意象及典故可知,许兰雪轩所接受的中国游仙文化已经大致完成了基于先民神话而吸收各家思想的过程,发展得较为成熟,而许兰雪轩对这些游仙意象及典故的熟练运用,展露出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游仙文化在朝鲜半岛的深远传播。在承袭中国游仙诗世俗化特征及中国游仙诗典型体裁方面,许兰雪轩游仙诗则展示了她对个体生命自由与永恒的不懈追求,以及当时朝鲜朝诗坛显著的“宗唐”风尚。许兰雪轩诗歌中的中国游仙文化元素显露出许兰雪轩对游仙文化的深刻了解与把握,也体现出当时朝鲜古代的主流文学对中国游仙文化的接受情况。因此,透过中国游仙文化的影响来分析许兰雪轩游仙诗,可从较为全新的视角看到其巨大的价值。一是文学及文化价值:许兰雪轩游仙诗是对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游仙诗的承继者,在发展游仙诗和传播游仙诗上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是中朝交流的历史价值:中朝两国文人在许兰雪轩游仙诗成名的过程中,均秉持着友好交往的诚意,这也正是许兰雪轩游仙诗得以广为传播的关键,因而从许兰雪轩游仙诗的流传中可挖掘出朝鲜朝时期中朝文学、文化交流的盛况,并由此进一步感知汉文化圈的巨大影响力。综上,许兰雪轩游仙诗是中国游仙文化流传于古代朝鲜、被古代朝鲜选择性接受的产物,而许兰雪轩游仙诗在中朝两国的成名,则是中国对接受了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古代朝鲜文坛所做的回应。中国游仙文化影响下的许兰雪轩诗歌,正是中朝文学及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节点。
其他文献
车辆重识别指的是给定一辆车的一张图像,根据车辆的外观信息在车辆图像库中检索出在不同摄像头拍摄的同一车辆的所有图像。由于同一车型的不同车辆个体外观非常接近,明显存在类间相似性问题,势必需要依靠车辆外观的细微差异来区分不同车辆。在目前车辆重识别技术研究中,仍存在由于车辆重识别模型参数量大所导致的重识效率低与实时性差问题,以及由于车辆重识别模型缺乏对图像的全局理解所导致的识别精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墓志铭是记述逝者生平事迹而撰写、勒刻于石,兼具传记、骈体与书法美学要求的石刻文字,放于墓门外侧或墓室甬道,其作为丧葬礼制之一,或起源于中国东汉时期,至迟晚唐时期传入朝鲜半岛,自此高丽出现了文人创作的墓志铭。高丽时代(918-1392)文学家李奎报(1169-1241)所作墓志铭,存于原刻石碑与其文集中。本文以李奎报所作墓志铭的文本内容为研究对象,论述其体例、内容和文体特征,分析李奎报所作墓志铭对中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北翼东台地区ZKA02孔岩石地层、磁性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学数据的分析研究,结合区内其他钻孔的对比,确定了该孔第四纪年代地层序列。结果表明:该孔第四系底界埋深297.36m,距今约2.58 Ma,置于松山/高斯极性时(M/G)分界处;中、下更新统界线埋深168.97 m,与布容/松山极性时界线(B/M)吻合,距今约0.78 Ma;中、上更新统界线埋深98.90 m,上更新统底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