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上春树是一位致力于关注人类自由、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作家。他为数不少的小说当中都充满了对世界、对全人类的哲学的思考。但在他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这种思考也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小镇,及其不确定的墙》(以下略称为《小镇》)是村上春树于1980年写就的一部中篇小说,刊登在当年9月份的杂志《文学界》上,后并未收入自己的任何一本小说集中。照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在当时)不应该写成的作品,是失败的。但是在5年后(1985年),村上春树在将其改造、扩展后,并入了自己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以下略称为《世境》)当中。该长篇为村上春树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他也因此获得了当年度的“谷崎润一郎”文学奖。(第二十一届,1985年度)通读《小镇》这个中篇,你会发现它的情节设计和编排大体上和长篇《世境》中的“世界尽头”部分是一致的,只是在许多细节的地方有所不同,但根据村上春树本人将作为其原型的《小镇》这部中篇说成是不成功的这样的评价,通过比较这两个故事的相异之处来洞悉村上春树构思的转变也就成为可能。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本论文由以下六部分组成。序论部分主要由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组成。第一章首先简单介绍了中篇小说《小镇》以及长篇小说《世境》的“世界尽头”部分的故事大纲,将其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个故事的构造方式其实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在小说中构造了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可能世界,令其主人公去往那个可能世界中亲身体验那里的生活并确认其结果的故事。再进一步与莱布尼茨所构造的朱庇特创造可能世界的思想实验相比较,可得出村上春树应是模仿了其思想实验的构造方式并将此方式应用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当中这一结论。另指出他在此后所创作的其它小说中也或多或少体现着这种思想实验的构造模式。第二章首先分析了两个故事中主人公在立场上发生的最大变化,即中篇《小镇》中的主人公“我”从其行动来看是具备自由与自由意志的,而反观长篇《世境》中的主人公“我”,却已经完全丧失了这种自由和自由意志。然后从其创作的时间间隔入手进行分析,并与他的另两部短篇——《袭击面包店》及其续篇《再袭面包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考察出村上春树在两部小说之间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寻羊冒险记》其实是他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分水岭,并得出村上春树在由咖啡店老板转入职业作家之后的创作过程中悲观情绪的加深以及他的宿命论观点的形成的结论。第三章从小说主人公及其影子对两个小镇的批判的论据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可以发现在长篇《世境》的“世界尽头”部分对小镇进行的批判当中,作者引入了“乌托邦”的概念并同时加入了两个在物理和数学方面已经被证实的“限定性原理”作为重要论据来论证小镇的不完全性和不正常的特点。并进一步得出作者在五年之后创作长篇《世境》时已经明确了对乌托邦持批判态度的观点,并通过这种批判隐含地表达出了对于人类要认清自身的有限性这一事实的呼吁。第四章对两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态度进行分析,得出了从之前的《小镇》到后来的《世境》,作者通过小说表现出的对于现实世界是最自然的世界的认定以及相应对于“恶”的容许的这种态度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此外通过对两部小说结局主人公选择的不同来分析作者在保留着之前想法之上产生的新构想。即虽然个人对于人本身以及现实世界无力干涉,但对于自己理性的使用应负起相应的责任是务必需要明确的一点。结语部分对上述论述进行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