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传》被誉为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风格跻身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如今更是被翻译成为英,法,德,俄,日等多种语言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在众多的英译本中,以中国籍美国专家沙博理先生翻译并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在1980年出版的版本评价相对较高。据笔者现有的资料显示,传统的沙译本研究多从符号学,操纵理论,目的论,杂合理论等视角来研究,鲜少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探讨沙博理的整个翻译过程,旨在从全新的视角审视沙译本,并进一步验证生态翻译理论实证研究的解释力和可行性。生态翻译学理论是21世纪以来新兴的翻译理论。该理论由国外学者发起,经国内学者改进并成为首个国内独创翻译理论发展起来。2004年,胡庚申教授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和“物竞天择”的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领域,并且据此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翻译生态环境包含了源语系统,译语系统,原文,赞助者以及译者和译文整体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译者首先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然后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进行选择。也就是说翻译活动就是译者不断适应和自我选择交替循环的过程。因此,本文将从适应和选择两个方面来对沙译本进行分析。在选择性适应阶段,笔者首先利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解释功能,假设生态翻译理论适合用于研究沙译本。该部分研究将重点从译者对外部需要,内部需要以及自身能力的适应来进行分析。这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译的问题。在适应性选择阶段,本文运用个案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三个角度来分析沙译本翻译现象,探讨沙博理是如何对原文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深入验证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实证解释力。这部分回答了如何译的问题。本文由以下几章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以及篇章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沙译本和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包括生态翻译学的产生背景及翻译生态环境,适应选择和三维转换等基本内涵。第四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对翻译生态环境各因素的选择性适应和对原文多维度适应性选择两方面对沙译本进行深入分析。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成果,不足及后续研究设想。研究表明,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水浒传及沙译本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证实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研究中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时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