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是世界上草莓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2019年,中国草莓产量为304.2万吨,约占世界草莓产量的40%。随着草莓消费需求的增加及草莓产业发展的规模化,草莓病毒病已成为为害草莓的一大重要病害。草莓病毒大多复合侵染,且草莓的无性繁殖方式使得病毒在植株体内不断积累,世代相传,最终造成果实品质降低,产量下降,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全世界已报道侵染草莓的病毒有20余种,但是陕西省侵染草莓的主要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园艺作物病毒检测及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编号:2019YFD10018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草莓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2019年,中国草莓产量为304.2万吨,约占世界草莓产量的40%。随着草莓消费需求的增加及草莓产业发展的规模化,草莓病毒病已成为为害草莓的一大重要病害。草莓病毒大多复合侵染,且草莓的无性繁殖方式使得病毒在植株体内不断积累,世代相传,最终造成果实品质降低,产量下降,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全世界已报道侵染草莓的病毒有20余种,但是陕西省侵染草莓的主要病毒种类尚未有详细报道。关于草莓病毒病的防治,使用脱毒苗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草莓脱毒苗生产主要通过茎尖培养以及热处理加茎尖培养脱毒的方法。而直接取茎尖培养脱毒的方法具有脱毒率低和取材困难的缺点,热处理加茎尖培养具有脱毒周期长和成本较高的缺点。超低温脱毒是基于超低温保存体系的一种新型高效的脱除植物病毒技术,相较传统脱毒技术,具有周期较短、成本较低、脱毒率较高等优点。而草莓上还没有成熟稳定的超低温脱毒技术体系。因此,本研究拟调查陕西省侵染草莓的主要病毒种类,建立草莓主栽品种带毒样本的外植体和超低温脱毒技术体系。本试验于2019~2020年,采集了陕西省西安市、凤翔县、高陵县、户县、眉县等7个区县疑似被病毒侵染的草莓样品150份,提取RNA,通过LncRNA测序技术结合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检测方法,明确了陕西省草莓病毒种类及分布情况,统计了陕西草莓主栽区草莓带毒情况。通过优化草莓超低温脱毒体系中的蔗糖浓度、预培养时间、装载时间等建立了脱除草莓两种主要病毒的超低温脱除体系。研究结果如下:初步鉴定出陕西省侵染草莓的病毒主要有5种,分别是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 virus,SVBV),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 V)、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traberry milky yellow edge virus,SMYEV)、菠菜潜隐病毒(Spinach latent virus,SPLV)和番茄线虫传多面体病毒(Lycopersicon esculentum nepovirus,LENV)。首次在草莓上发现SPLV和LENV两种病毒。检测了5种病毒在陕西草莓主产区的分布和带毒率,其中SMo V和SVBV在陕西七个区县均有发生,SMYEV在眉县、临潼县和灞桥区均有发生,SPLV和LENV主要在咸阳市郊区和凤翔县局部地区发生。本研究还优化了同时适合这5种病毒的RT-PCR检测体系,实现了5种草莓病毒的快速准确检测。在超低温脱毒体系建立方面,采集生长健壮的草莓植株匍匐茎,建立了“宁玉”、“红颜”、“章姬”、“幸香”、“白雪公主”等十余个草莓品种的外植体并进行了组培苗的扩繁培养和病毒检测。“宁玉”是常见的草莓品种之一,在我们建立的外植体中该品种带毒率较高,因此,以该品种带毒植株为材料,开展了超低温脱毒技术研究。选取生长健壮的“宁玉”组培苗通过优化蔗糖浓度、预培养时间、装载时间等条件,建立了超低温脱毒体系。结果表明适合“宁玉”草莓苗的超低温脱毒体系为:组培苗继代培养4周后,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在无菌条件下剥取1.5~2.0 mm“宁玉”草莓茎尖,在MS+2 M甘油+0.5 M蔗糖(p H=5.8)的液体培养基中4℃黑暗培养5 d;将茎尖转入MS+2 M甘油+0.4 M蔗糖(p H=5.8)的加载液中装载60 min;再将茎尖转入100%PVS2(MS+30%甘油+15%乙二醇+15%DMSO+0.4 M蔗糖)中0℃下处理25 min;之后将茎尖转移至灭菌锡箔纸上形成PVS2小滴并快速投入液氮中至不产生气泡;将茎尖转移至MS+2 M甘油+1.2 M蔗糖(p H=5.8)的卸载培养基中卸载20 min并在滤纸上吸干水分;最后将茎尖转移至4.43 g/L MS+30 g/L蔗糖+8.0 g/L琼脂+0.2mg/L6-BA再生培养基(p H=5.8)中暗处理3 d后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培养,30 d后统计成活率。“宁玉”草莓茎尖成活率分别为78.3%、72.3%和78.7%。在上述超低温体系下“宁玉”草莓茎尖成活率为78.7%,利用RT-PCR检测带毒情况,统计脱毒率,其中SMYEV脱毒率为66.7%,SVBV脱毒率为73.3%。
其他文献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产业学院已成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重要载体。然而,相较于普通本科高校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有其独特的价值意蕴,其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针对当前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存在的现实困境,建议在定位上突出适应性、在内容上凸显教育性、在机制中强调融合性
苹果树腐烂病是由黑腐皮壳属真菌Valsa mali(V.mali)侵染引起的重大枝干病害,严重影响苹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系统解析病菌致病机理对开发病害防控新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NA interference(RNAi)是大多数真核生物保守存在的由非编码小RNA(small RNA,s RNAs)介导的基因沉默机制,广泛参与生物体生长发育、胁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RNAi通路中存在Dicer、A
由苹果黑腐皮壳Valsa mali(Vm)引起的腐烂病(Apple Valsa canker)造成苹果树皮溃烂坏死、树势衰弱、果品下降,严重时导致树死园毁,是苹果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近几十年来,尽管国内外在该病原生物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然而对于其关键致病因子仍缺乏深入认识。鉴于该病菌能够引起树皮腐烂坏死,推测毒素及毒素蛋白在其侵染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为止,国内外已从Vm中陆续分离、鉴
植原体(phytoplasma)是一种形态不规则且无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据统计,全世界由植原体引发的植物病害多达800多种,我国有100余种。我国对植原体病害的报道早在明末《沈氏农书》中就有桑萎缩“凡桑一癃,再无医法,断不可留者”的记载,其对经济林木以及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小麦蓝矮植原体(WBD phytoplasma)是我国首次报道的小麦植原体病害,可引起植株矮化、丛枝增多、叶尖
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创新举措,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产业学院是知识生产模式转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兼具教育性和产业性。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将高职产业学院打造成校企资源共享体、教育教学共同体、生产实训共生体、培训服务联合体、科技创新综合体,实现“产、学、研、用、创、培、服”七位一体的社会功能,以产业学院的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产教融合型
西洋参(Panax quiquefolium L.),原产于北美洲的多年生宿根药用植物,拥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抗衰老、抗癌等多种功效,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西洋参以根入药,需4~5年的生长期才能收获。由土传病害频发、土壤微生物种群失衡等原因引起的西洋参连作障碍问题严重威胁着西洋参产业的健康发展,其中由土赤壳属真菌Ilyonectria引起的西洋参锈腐病在我国优质西洋参主产区之一的陕西省留
草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0.5%,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资源。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量较低,其土壤的入渗能力体现出降雨对草地系统供水能力。本研究选取宁夏云雾山不同封育年限的草地(0年,2年,13年,30年,38年),测定样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土壤入渗速率,分析封育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能力的影响,探究影响云雾山土壤入渗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云雾山封育的效果提供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性真菌病害,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在世界主要小麦产区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长丰75是陕西长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一个高抗条锈病的小麦新品种。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表明,其对我国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R32、CYR33、CYR34均表现高抗(IT=0-1)
小麦是全球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商品率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超过25亿人以小麦为主粮,其安全、稳定、优质生产对世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生产过程中的小麦常常受到条锈病的威胁,小麦条锈病的严重爆发可以造成产量损失50%~80%。种植抗病品种是目前最为绿色有效的病害防控措施,但是品种抗性会因条锈菌致病小种的毒性变异而被克服,导致病害再次爆发。因此,挖掘新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研究其分子调控机理,创制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泛的牧草之一,它具有营养丰富、抗逆性强、高产等优点。作为我国的主要牧草,其品质和产量的提升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西北地区是我国牧草的主产区,干旱环境是限制紫花苜蓿高品质高产量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干旱对牧草,尤其是紫花苜蓿,产生严重危害。面对干旱对牧业种植的制约,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来缓解。其中,水杨酸的外源施用已经应用在多种作物的干旱损伤改善中,但关于其对于干旱胁迫下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