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商隐为晚唐诗坛大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而其创作的女冠诗,因其隐约、晦涩、空灵、飘渺的特性,尤其不易为人所把握,引发了人们种种猜测和争论。故而对其女冠诗进行深入探究,对前人争论的焦点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对李商隐女冠诗的特性和其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解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绪论部分对当前李商隐女冠诗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述评,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对李商隐诗集中具体有哪些女冠诗进行辨识。第一节探析清人有关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及其得失情况。清人运用“仙家典故的运用”、“本事的考证”、“猜谜索引式的附会”三大手段辨识李商隐女冠诗,突破了一些清人单纯以“政治”观点解读女冠诗的局限,但在解诗过程中也产生了“主观性过于放大”这一讹误。第二节确定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方法与具体篇目。针对清人辨识的不足,提出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运用“以意逆志”的手段,再通过“就诗论诗”的方法辨识李商隐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道教典故”、“比兴手法”和“悲剧气氛”为女冠诗的三大条件,只有具备这三大条件,才为女冠诗。以此来确定女冠诗的篇目。
第二章讨论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玉阳之恋问题。第一节探析前人对玉阳恋诗的讨论,即分为赞成和否认两大派别。第二节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赞成玉阳恋爱,这分为两个步骤来讨论。第一,对否认玉阳恋爱的周振甫、吴荣富二位先生的观点予以反驳。第二,对赞成玉阳恋爱的钟来茵、苏雪林、陈贻焮诸位先生的部分说法予以补正。通过这两个步骤,以此来说明玉阳恋诗是存在的,但不必深究本事。
第三章探析李商隐女冠诗与道教崇阴思想的关系。第一节论述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及其表现,认为“《归藏》”和“道家学说”是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并从“理论构建”和“女仙谱系的建构”两大方面探讨道教崇阴思想的具体表现。第二节论证李商隐对道教的认可及其对女性的尊重。李商隐思想中的“元气论”源于道教,证明其对道教的认可且其对女性悲惨的遭遇表达同情、愤慨之情,又说明了其对女性的尊重。第三节论证李商隐女冠诗的阴性特质,分别从心态的女性化、选词的阴柔化和空间的闭锁化三大方面来论证。
第四章对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王母意象进行文化解读。第一节分为两部分,第一,论证李商隐女冠诗中的数字“十二”和动物“蟾”都代指西王母。第二,先分析李商隐不含“十二”或“蟾”但又具备王母意象的女冠诗,再分析含“十二”或“蟾”意象的女冠诗,步步深入,以此论证王母意象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爱情不圆融的悲情。第二节,运用阿尼玛原型批评理论对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王母意象进行分析。首先论证阿尼玛原型与王母意象的契合,再以此为基础讨论阿尼玛原型对李商隐的支配,认为王母生死转换的功能在他内心融汇成了爱情的生死转换,而王母形象的兽人化与其掌管灾疫的能力在他那里异化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隔离感。
结论部分对全文的论述予以总结。
绪论部分对当前李商隐女冠诗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述评,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对李商隐诗集中具体有哪些女冠诗进行辨识。第一节探析清人有关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及其得失情况。清人运用“仙家典故的运用”、“本事的考证”、“猜谜索引式的附会”三大手段辨识李商隐女冠诗,突破了一些清人单纯以“政治”观点解读女冠诗的局限,但在解诗过程中也产生了“主观性过于放大”这一讹误。第二节确定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方法与具体篇目。针对清人辨识的不足,提出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运用“以意逆志”的手段,再通过“就诗论诗”的方法辨识李商隐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道教典故”、“比兴手法”和“悲剧气氛”为女冠诗的三大条件,只有具备这三大条件,才为女冠诗。以此来确定女冠诗的篇目。
第二章讨论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玉阳之恋问题。第一节探析前人对玉阳恋诗的讨论,即分为赞成和否认两大派别。第二节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赞成玉阳恋爱,这分为两个步骤来讨论。第一,对否认玉阳恋爱的周振甫、吴荣富二位先生的观点予以反驳。第二,对赞成玉阳恋爱的钟来茵、苏雪林、陈贻焮诸位先生的部分说法予以补正。通过这两个步骤,以此来说明玉阳恋诗是存在的,但不必深究本事。
第三章探析李商隐女冠诗与道教崇阴思想的关系。第一节论述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及其表现,认为“《归藏》”和“道家学说”是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并从“理论构建”和“女仙谱系的建构”两大方面探讨道教崇阴思想的具体表现。第二节论证李商隐对道教的认可及其对女性的尊重。李商隐思想中的“元气论”源于道教,证明其对道教的认可且其对女性悲惨的遭遇表达同情、愤慨之情,又说明了其对女性的尊重。第三节论证李商隐女冠诗的阴性特质,分别从心态的女性化、选词的阴柔化和空间的闭锁化三大方面来论证。
第四章对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王母意象进行文化解读。第一节分为两部分,第一,论证李商隐女冠诗中的数字“十二”和动物“蟾”都代指西王母。第二,先分析李商隐不含“十二”或“蟾”但又具备王母意象的女冠诗,再分析含“十二”或“蟾”意象的女冠诗,步步深入,以此论证王母意象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爱情不圆融的悲情。第二节,运用阿尼玛原型批评理论对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王母意象进行分析。首先论证阿尼玛原型与王母意象的契合,再以此为基础讨论阿尼玛原型对李商隐的支配,认为王母生死转换的功能在他内心融汇成了爱情的生死转换,而王母形象的兽人化与其掌管灾疫的能力在他那里异化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隔离感。
结论部分对全文的论述予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