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以陈敬容诗歌中反复提及的“焦渴”一词作为切入点,来探究诗人作为女性诗人双重身份个体的独特的生命意识,在“焦渴”与解“渴”的生命旅途中的悖论式找寻,以此挖掘一个更为鲜活的九叶派诗人重要代表之一的精神内核。全文按诗人“焦渴”意识的缘起、在诗歌中的呈现及对其“焦渴”解“渴”的路径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焦渴”之源此章节分为两部分:一.诗人的创伤情感体验:陈敬容一生所经历的多次“逃离”与“反叛”,不幸和磨难,有着女性生命体验的普遍性,也带有诗人自己的“创伤性情感体验”的个例特征。通过对诗人创伤性情感体验的梳理与分析来阐释由诗人“焦渴”所反映的生命意识的缘起,其中包括诗人后来创作中“男性气质”显现的成因的剖析;二.鞭打感情的智性追求:通过分析波德莱尔、里尔克等诗人的作品、创作思想对陈敬容明显或潜在的影响,勾勒诗人在诗歌中“焦渴”意识产生及发展的心理动因。第二章“焦渴”之在此章节重点论述陈敬容的“焦渴”心态所反映的生命意识在诗歌中的种种呈现及表达。诗人的“焦渴”是一种情感酝酿与蒸馏、抑制与爆发反复循环、不断加强的动态历程,笔者试图通过对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语词元素、意象与意象群及诗歌节奏的情感表现等等的分析与阐释,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诗人“焦渴”意识的表达:一.爱与“风暴”的交响;二.“幽室”与都市的变奏;三.冷与暖的悖论式呈现;四.我与“我”的反噬。第三章“焦渴”之流此章节试图结合诗人创作不同时期风格的变化与曲折坎坷的生存体验,剖析诗人“焦渴”与解“渴”心态的嬗变过程(焦渴→解渴→愈渴)。笔者认为,诗人为生命的解“渴”之旅历经了“环抱→抛掷→超越”的心理动态发展与变化的历程。陈敬容的生命焦渴最终并未获得解“渴”的结局,但反映了诗人“焦渴→解渴→愈渴”的诗歌发展脉络从整体看来却是绵延不断、永恒超越的。也就是说,诗人所解之“渴”同时亦是新生之“渴”,解渴的过程本身便意味着新的“焦渴”的酝酿与诞生,这一历程充分展现了陈敬容诗歌中更为鲜活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