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现今生活水平的改善,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全世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其中我国所占的比例最高。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影响脑梗死的发生率,因此早期干预不稳定斑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其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很多,如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它们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而且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由于地区之间饮食、习性等的不同,脑梗死发病的某些危险因素可能具有地区差异,因此针对豫东地区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尤其是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地域特性,可能为本地区脑梗死的防治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价值。目的:1.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2.探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1例作为此次病例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患者42例为正常对照组。记录患者年龄(Age)、性别(Gender)、高血压史(History of hypertention)、糖尿病史(Diabetes history)、冠心病史(Histor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吸烟史(History of smoking)、饮酒史(History of drinking)、白细胞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红细胞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Glycerin trilaurat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血钾(Blood potassium)、尿酸(Uric acid,UA)、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 phospholipase A2,Lp-PLA2)等血液学指标,及颈部血管彩超、头颅MR检查;同时,根据头颅MR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分为急性脑梗死(ACI)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根据颈部血管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进行分组,然后对比分析对照组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D)组动脉内膜的病变;对比颈动脉内膜病变程度与血Lp-PLA2、低密度脂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血沉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21例TIA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1例(51%),女性患者10例(49%),单因素分析显示TIA组相比正常对照组尿酸(P=0.000)、低密度脂蛋白(P=0.048)、糖尿病病史(P=0.007)、C-反应蛋白(P=0.048)、脂蛋白磷脂酶A2(P=0.024)、血沉(P=0.027)、同型半胱氨酸(P=0.007)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TIA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提示尿酸(OR=3.508,95%IC 1.034-11.899,P=0.044)、同型半胱氨酸(OR=4.247,95%IC 1.331-13.551,P=0.015)是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共纳入6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66.7%),女性患者21例(33.3%),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期脑梗死组相比正常对照组年龄(P=0.032)、高血压病史(P=0.002)、糖尿病病史(P=0.026)、尿酸(P=0.000)、甘油三酯(P=0.000)、低密度脂蛋白(P=0.000)、血沉(P=0.002)、脂蛋白磷脂酶A2(P=0.000)、纤维蛋白原(P=0.004)、C-反应蛋白(P=0.000)、同型半胱氨酸(P=0.000)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提示低密度脂蛋白(OR=3.293,95%IC3.293-8.261,P=0.011)、Lp-PLA2(OR=2.753,95%IC 1.127-6.728,P=0.026)、同型半胱氨酸(OR=2.514,95%IC 1.023-6.182,P=0.045)是影响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ICD组,血Lp-PLA2水平的正常组、中度升高组、升高组各自所占的比例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动脉斑块组内,对照组和ICD组不同浓度水平Lp-PLA2的患者的比例也不相同(P<0.05).4.ICD组患者血Lp-LPA2的水平与C-反应蛋白的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血沉、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无相关性(P>0.05)。5.颈动脉正常组、管壁增厚组、斑块组在对照组和ICD组中的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的各自所占的比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ICD组中对比颈动脉正常组、管壁增厚组、斑块组可见:Lp-PLA2、FIB、UA在三组中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RP、HCY、ESR在三组中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7.随着颈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血Lp-PLA2、FIB、UA的水平逐渐升高,即斑块组>管壁增厚组≥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稳定斑块组中的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LDL、CRP、HCY、ESR随着颈动脉内膜病变的加重,其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脑卒中事件的发生起积极的预判作用;2.Lp-PLA2与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影响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