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泄泻是指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可见于现代西医中的多种疾病,如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本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证,以夏秋两季最为多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功能性腹泻在中国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亚洲其他地区[1]。虽不至危及生命,但由于其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使之成为困扰。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随之而来的压力以及饮食结构、生存环境的变化,本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传统中医对泄泻的认识和治疗都有较长的历史,且疗效显著。中医医案是医家记录中医临床诊疗过程的重要载体,其不仅真实记录与医疗活动密切相关的理、法、方、药等内容,还反映了医家理论、临床各方面的知识以及思维活动,因此医案信息采集全面十分重要。本研究以古今泄泻医案为数据基础,以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泄泻医案及结构进行挖掘分析,制作《泄泻中医医案采集表》服务于临床与科研,同时对泄泻古今诊疗规律进行挖掘,以期为中医泄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1.研究目的本研究欲从古今泄泻医案入手,提取泄泻医案的采集要素,对比古今泄泻医案采集要素的变化,互为补充,设计泄泻医案要素采集表,指导中医科研泄泻病的医案信息采集以及辨证诊疗;通过采集表要素构建结构化的古代泄泻医案数据库、现代名医泄泻医案数据库,完善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挖掘诊疗规律;探索中医医案的应用方法,为基于中医医案的知识发现提供方法借鉴。2.研究内容及方法(1)文献调研,纳排医案通过文献调研,阅读,归纳总结,探讨泄泻的源流,了解泄泻的研究现状、以及当前数据的基本情况,通过咨询中医临床专家,明确医案的筛选范围;结合文献调研结果、专家反馈意见,确定医案的纳入排除标准。(2)古今医案中泄泻医案结构及要素挖掘与对比将筛选后的泄泻古今医案预处理,利用OCR识别和医案拆分软件提取医案中的结构与要素,通过频数统计的方法,将分类规范后的要素信息进行简单统计,同时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对每一部分信息内部和各部分信息之间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对比古今泄泻医案结构与要素的变化。(3)制作《泄泻中医医案采集表》通过古今医案中泄泻医案结构及要素研究的结果,设计泄泻医案要素采集表。通过专家咨询的方法,来验证要素采集表的科学性、合理性。(4)建立泄泻医案数据库根据采集表结构将医案要素内容进行提取,并进行术语规范化处理,建立结构化古代泄泻医案数据库和结构化现代名医泄泻医案数据库。(5)古今医案泄泻诊疗规律挖掘及对比利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支持向量机、复杂网络等方法对古今泄泻医案症-证-方-药等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得出古今泄泻诊疗规律及其变化。3.研究结果(1)泄泻医案数据筛选结果共获得古代泄泻医案共796案,994诊次。其中清代医案630案,共781诊次;明代医案146案,共185诊次;宋金元时期医案20案,共28诊次。获得现代医案共466案,1094诊次。最终获得泄泻医案1262案,共计2088诊次。医案来源共涉及古籍126本,名医工作室20家,现代医案书籍16本,民国名医及现代国家级名医209位。(2)泄泻医案要素及结构挖掘结果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发现泄泻医案结构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泄泻医案核心结构排序为刻下症、治疗信息、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发病情况、脉象、疾病分析、舌象、主诉、病变过程、疗效信息11项;次核心结构排序为诊疗经过、望诊、治疗分析、西医检查、既往史、指纹、闻诊7项。通过对首诊与复诊核心结构进行分析发现,首诊核心结构与总体核心结构较为相似;复诊医案结构更重视疗效信息,而首诊医案则更重视诊断信息、发病情况等信息的采集。通过对古代与现代泄泻医案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古代泄泻医案首诊结构分布较为松散,现代医案结构则较为紧密。从核心结构内容上来看,古今首诊医案都十分重视刻下症与治疗信息,此外,古代泄泻医案首诊更重视诊断信息、疾病分析、一般信息、主诉、疗效信息等,现代泄泻医案首诊更重视一般信息、发病情况、舌象、诊断信息、病变过程。古代泄泻医案的复诊核心结构与现代泄泻医案的复诊核心结构较为相似。通过频数统计与复杂网络分析得到古今泄泻医案中共包含97个要素,仅有前一半要素在网络中联系紧密,其余要素均联系松散。其中初诊涉及要素74个,复诊涉及要素44个。通过复杂网络对古今泄泻医案首诊与复诊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古今泄泻医案首诊核心要素为大便情况、性别、方剂组成、年龄、脉象内容、脘腹症状、治法、姓名、中医疾病诊断、主诉、剂量及煎服方法、舌苔、病情病机分析、中医证候诊断、病变过程、就诊时间、本诊次疗效信息、方剂名称、既往用药及效果、饮食20项;古今泄泻医案复诊的核心要素为前诊次疗效信息、前诊次症状变化、剂量及煎服方法、前诊次处方加减、舌苔、脉象内容、就诊时间、舌质、治法、本诊次疗效信息、方剂名称、效方不变、善后治疗信息、随访情况14项。通过复杂网络比较古代与现代泄泻医案核心素发现,古代与现代泄泻首诊医案的核心要素有一定差别,在首诊医案核心要素的排序上,古代医案更重视主要症状要素、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病情病机的分析,以叙事的形式书写医案,而现代医家则更重视医案的完整性,对患者基本信息要素的采集更加全面,但欠缺对医案重要要素的突出。在首诊医案核心要素的内容上,古代医案核心要素几乎囊括了现代医案核心要素的内容,仅中医证候诊断及舌苔两项为现代核心要素独有。通过对古今泄泻医案四诊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共统计到四诊要素32个,此32个要素在医案中联系较为紧密。古今泄泻医案四诊相关要素核心要素共15项,分别为大便情况、脘腹症状、脉象、舌苔、舌质、饮食、口中不适、精神意识、寒热情况、小便情况、睡眠、面色、四肢症状、形体、头胸症状,这些是泄泻医案四诊中最重要的要素,其他四诊要素为辅助核心要素之用。(3)古今泄泻医案采集表研究结果经过整理将古今泄泻医案中出现的97个要素分别归属到21个医案结构中。完成了《泄泻中医医案采集表》的设计,此表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且可突出泄泻医案的特点。(4)古今泄泻医案诊疗规律研究结果为避免每个医案诊次数不同而使结果偏倚,以下结果均为首诊医案数据挖掘结果。现代泄泻患者纳入情况为年龄以40-49岁为最多,性别为男女1.5:1。以情志不舒(94)、饮食不当(88)为最常见病因。现代泄泻医案的症状较多,以大便情况为例,共有44个症状词,包括大便次数多、大便稀溏、腹泻、夹黏液等。常见以大便次数多(292)为最多。常见舌质以舌淡(124)、舌红(62)为最多。常见舌苔有苔腻(121)、苔薄白(93)为最多。脉象以脉细(183)、脉弦(145)为最多,同时非常重视左右手寸、关、尺的采集。常用处方以痛泻要方(37)为最多。高频中药有茯苓(236)、陈皮(205)、党参(153)、甘草(150)、白术(141)、炒白术(140)、白芍(140)、炙甘草(137)、木香(126)、砂仁(84)、山药(76)等。药物四气以温(1487)、平(1218)为主;五味以甘(2101)、辛(1990)、苦(1734)为主;归经以脾(3095)、胃(2007)为主。常用药对有茯苓-陈皮(121)、党参-茯苓(92)等;常用核心处方是以痛泻要方、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减的。现代泄泻医案中证型统计结果得包括肝气乘脾、湿热蕴肠、脾肾阳虚、脾胃虚弱、脾虚湿滞、气阴两虚、寒热错杂、脾虚湿热、寒湿困脾、饮食停滞、气滞血瘀、肾阳亏虚、暑湿证、浊毒内蕴、肺气虚、心神失养、风寒泄、阳明腑实证在内的18种证型。对高频证型与症状进行支持向量机学习分类,计算出泄泻高频证型的诊断特征性症状,如肝气乘脾(胁痛胀满、肛门坠胀等)、湿热蕴肠(大便臭秽、大便黏腻、夹黏液等)、脾虚湿滞(恶心、嗳气、头晕)、脾肾阳虚(心悸、腰部酸痛、小便频数)、脾胃虚弱(汗多、呕吐、面色白),其中对脾虚湿滞证的高权重症状计算准确率相对较低。对证型的核心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肝气乘脾证核心处方以痛泻药方为基础加减;湿热蕴肠证核心处方以四苓散等为基础加减;脾肾阳虚证以四神丸等为基础加减;脾胃虚弱证、脾虚湿滞证核心处方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加减;气阴两虚证核心处方以四君子汤、生脉散为基础加减组成。古代泄泻发病患者纳入情况为年龄以女性多见,年龄多集中在0-9岁。常见的症状有腹泻(588)、纳呆(165)、腹痛(165)、发热(96)等。病因以外感邪气为最多见。舌象记录较少,脉象重视记录左右手寸、关、尺脉。常用高频中药包括茯苓(339)、白术(264)、陈皮(234)、人参(221)、甘草(180)、泽泻(165)、厚朴(135)、炙甘草(115)、木香(101)等。药物四气以温(1730)、平(1142)为主;五味以辛(1986)、苦(1658)为主;归经为脾(3504)、肺(2363)、胃(2114)、肾(1608)为主。常用药对有茯苓-白术(179)、白术-人参(143)等。核心处方是以补中益气汤、五苓散为基础加减组成。其中明代泄泻医案治疗常用高频药物有白术(100)、茯苓(99)、人参(88)、甘草(85)、陈皮(51)、升麻(36)、泽泻(34)等。药物四气以温(392)、平(272)、微温(169)为主;五味以甘(635)、辛(481)、苦(384)为主;归经以脾(891)、肺(568)、胃(484)、肾(407)为主。明代泄泻医案核心处方是以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香连丸等为基础加减而成。清代泄泻医案治疗常用高频药物有茯苓(282)、陈皮(177)、白术(156)、泽泻(129)、人参(128)、厚朴(119)、炙甘草(98)等。药物四气以温(1289)、平(852)为主;五味以辛(1448)、苦(1232)为主;归经以脾(2538)、肺(1738)、胃(1577)、肾(1176)为主。清代泄泻医案核心处方是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味而成。4.研究结论(1)本研究形成了泄泻医案的21个结构,93个要素。其中首诊包括10项核心结构;20项核心要素。复诊包括8项核心结构;14项核心要素。(2)古今泄泻结构研究结论在泄泻医案首诊与复诊的结构对比中,首诊重视对泄泻发病过程的记录患者一般信息的采集,复诊重视对前一诊次疗效的记录。在古代与现代泄泻医案结构的对比中,历代在临床实际泄泻医案书写过程都重视框架性,主要是对泄泻临床发病过程的真实记录、治疗方法以及临床医生对疾病诊疗思路的总结和归纳。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古代泄泻医案结构以叙述病情与分析病情相结合为特点,医案结构较为松散,对诊次的划分不明显,但将望闻问切四诊贯彻的更为彻底,体现中医特色。现代泄泻医案结构更为紧密,但仅对问诊的重视程度较高,对医案分析部分不够重视。应该对医案结构按照其重要性进行分层管理,在采集临床泄泻病历时灵活运用。(3)古今泄泻要素研究结论泄泻医案要素整体之间的紧密度不高,这与不同医家的书写习惯有关。复杂网络分析可以体现不同要素在医案中的重要程度;泄泻医案20项核心要素及其排序使泄泻医案区别于其他疾病医案,具有特异性,故复杂网络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疾病要素的研究。在古今泄泻医案要素的对比中,现代医家更重视医案要素的完整程度,但欠缺对中要要素的突出强调,古代医案则更加全面有重点的采集与泄泻病直接相关的要素。古代泄泻医案重病机分析而轻证候诊断,现代则相反。现代泄泻医案相较于古代更重视舌诊这一要素。(4)泄泻中医医案采集表结论通过对古今泄泻医案首诊与复诊医案结构与要素分别进行复杂网路分析,可以得到泄泻医案的结构与要素特征,从而制定符合泄泻临床实际的《泄泻中医医案采集表》。(5)现代泄泻医案研究结论在纳入的466则现代泄泻医案中患者以中年及男性为主;病因以情志不舒、饮食不当为主;证候以脾虚肝郁为主,舌脉特征明显;治疗以健脾疏肝为主,辅以疏风、化湿;证型变化多端,以复合证型为主,要全面考察;通过支持向量机可以发现各常见证型的高权重症状;肝气乘脾证治以调和肝脾,健脾化湿;湿热蕴肠证治以清热利湿,理气健脾;脾肾阳虚证治以温肾健脾,补中益气;脾胃虚弱、脾虚湿滞证治以健脾利湿、理气、温经;气阴两虚证治以补气养阴,标本兼治。(6)古代泄泻医案研究结论在纳入的796则古代泄泻医案中患者以女性及儿童为主;病因以外感邪气为主,暑邪致病最多;发病以脾胃受病明显,兼见肝、肺受病;治疗重视脾、肺、胃、肾,以散邪化湿为特点;明代泄泻治疗治法多样,以温补为主;而清代泄泻治疗则以健脾为主,兼顾清热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