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人格障碍指人格明显偏离正常,主要以持续明显地偏离个体所在文化期望并适应不良的内在经验及行为模式为特点,是表面心理现象或精神障碍的底层变量。意识改变状态是不同于正常清醒状态的意识,易出现幻觉、错觉、记忆扭曲等异常心理现象,对研究临床精神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意识改变状态的神经认知研究较多,而对其社会心理因素,如个体的人格障碍功能类型,则探讨较少。意识改变状态可自然发生,也可由物理或生理刺激、心理学手段、疾病及药物诱发。做梦、催眠状态、精神发作分别是由自然发生、心理手段诱发、疾病诱发的意识改变状态中的典型例子。噩梦、惊恐障碍发作又分别是做梦及精神发作中较有代表性、症状较为严重的意识改变状态。噩梦中个体经历强烈的负性情绪,并会延续到清醒状态,对社会、职业功能造成影响;惊恐障碍发作时个体的注意力狭窄,很难从身体感觉转移,感觉要发疯或死去,会导致意识丧失或人格解体,而在接受心理治疗时,其意识状态也会随之波动;而在催眠状态中个体会体验到躯体或认知的解离,丧失部分认知执行功能。目前每种人格障碍功能类型与这三种意识改变状态的相关性尚不明确,对于噩梦经历的测量,本土催眠感受性测量工具信效度检验方面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认知行为疗法对惊恐障碍疗效基本显著,但人格障碍功能类型对其疗效影响如何尚无统一结论。目的1.探讨人格障碍功能类型与噩梦经历(自然发生的意识改变状态)的相关性,同时开发信效度良好的且更全面的噩梦经历测量问卷。2.探讨人格障碍功能类型与催眠经历(心理手段诱发的意识改变状态)的相关性,同时验证中文版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C式在中国文化中的结构及信效度,探讨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在催眠经历不同因子上的表现差异。3.探讨人格障碍功能类型与惊恐障碍(疾病诱发的意识改变状态)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人格障碍功能类型与其认知行为疗法疗效的相关性。方法1.被试针对目的一,321名健康志愿者完成了本研究。针对目的二,569名健康志愿者及43名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完成了本研究。针对目的三,30名健康志愿者及44名惊恐障碍患者(22名治疗组及22名等待治疗组)完成了本研究。2.研究工具利用Parker人格问卷、Plutchik-van Praag抑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中文版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C式以及自编的噩梦经历问卷分别评估被试的人格障碍功能类型、抑郁倾向、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催眠感受性以及噩梦经历;利用惊恐发作记录量表记录惊恐障碍患者在研究过程中每次惊恐发作的具体情况;利用高结构化的短程认知行为疗法对治疗组的惊恐障碍患者进行干预。3.分析方法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项目分析法确定自编的噩梦经历问卷以及中文版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C式的结构及其信效度。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法探讨:(1)噩梦经历及催眠感受性的性别差异;(2)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与健康志愿中的催眠感受性差异;(3)治疗组与等待治疗组惊恐障碍患者在治疗(或等待治疗)前后惊恐发作的强度、时长、生理感觉症状数目、灾难性想法症状数目以及总症状数目差异;(4)惊恐障碍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人格障碍功能类型以及抑郁倾向得分的差异性。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探讨人格障碍功能类型、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抑郁倾向与噩梦经历频率及其因子的相关性。利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人格障碍功能类型与:(1)催眠经历及其因子;(2)惊恐障碍发作(所有惊恐障碍患者惊恐发作的平均强度、时长、生理感觉症状数目、灾难性想法症状数目以及总症状数目);(3)惊恐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疗效(治疗组惊恐障碍患者惊恐发作强度、时长、生理感觉症状数目、灾难性想法症状数目以及总症状数目在接受治疗后的平均减少量)的相关性。结果1.噩梦经历(自然发生的意识改变状态)包含四个因子,分别为生理影响、负性情绪、意义解释、恐怖刺激,噩梦经历问卷信效度良好,女性在负性情绪及意义解释上的得分高于男性。2.依赖型、抑郁情绪正向预测,而分裂样型负向预测噩梦经历频率;反社会型及边缘型正向预测,而回避型负向预测噩梦造成的生理影响;表演型、回避型以及负性生活事件显著正向预测,而分裂样型负向预测噩梦中体验到的负性情绪;边缘型、强迫型以及负性生活事件正向预测对噩梦意义的解释倾向;而边缘型、被动攻击型正向预测噩梦中的恐怖刺激。3.催眠经历(心理手段诱发的意识改变状态)包含两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分离和认知分离,中文版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C式的信效度良好。4.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催眠感受性总分及躯体分离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被动攻击型与催眠感受性总分及躯体分离因子得分均呈较低水平的显著负相关,而分裂样型与催眠感受性总分呈较低水平的显著负相关。5.惊恐障碍患者(疾病诱导的意识改变状态)在B、C簇人格障碍功能类型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强迫型与惊恐障碍发作的时长及灾难性想法数目呈显著正相关。6.经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惊恐障碍患者(心理治疗手段诱发的意识改变状态)的惊恐发作症状均显著减少,反社会型、表演型、自恋型、强迫型以及被动攻击型得分与经治疗后惊恐发作的症状减轻幅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本文发现人格障碍功能类型对不同的意识改变状态均有作用,其中以情绪功能失调(负性情绪显著)为特征的B、C簇人格障碍功能类型对噩梦经历(自然发生的意识改变状态)及惊恐障碍发作(疾病诱发的意识改变状态)作用较大;而在惊恐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中,与其共病的反社会型/强迫型人格障碍对其疗效有积极作用。但各人格障碍功能类型与催眠感受性(由心理手段诱发的意识改变状态)的贡献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