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陵为江南重镇,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明代,刊刻了大量书籍。明初《大藏经》、《娇红记》的刊刻奠定了金陵插图的风格,也为金陵成为刻书中心奠定了基础。
万历以后,金陵插图业呈现出全面繁荣态势,本文着重讨论其兴盛原因。清代以后,金陵插图业逐渐衰落,但新兴的“绣像”在艺术上与金陵插图有着内在的传承性。针对前人高度评价故事插图的观点,本文就插图从元代的“全相”发展到清代的“绣像”过程进行探讨,认为“绣像”的特征在于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与明代故事插图有着艺术追求上的本质不同,具有极高的成就,足以代表清代插图水平。
在小说、戏曲的传播方面,本文以插图为切入点,对影响明代书价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不同地域的书籍价格差距较大,在传播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读者群体。金陵插图为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形成了版面阔大、风格豪放、人物显豁的特点,这一特点符合小说、戏曲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特征。本文还就著名的金陵“十竹斋”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功原因。为厘清金陵插图与徽州、建阳等地插图的区别以及传播中的不同作用,本文以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插图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与徽州、建阳等地的插图进行比较,认为各地插图的特色与地域文化、社会、经济等有重要联系。
纵观金陵插图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读者对插图的巨大影响力。重视插图的大众传播性,以及小说、戏曲的通俗性,从中寻找其对现代出版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