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插图与小说、戏曲传播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n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陵为江南重镇,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明代,刊刻了大量书籍。明初《大藏经》、《娇红记》的刊刻奠定了金陵插图的风格,也为金陵成为刻书中心奠定了基础。   万历以后,金陵插图业呈现出全面繁荣态势,本文着重讨论其兴盛原因。清代以后,金陵插图业逐渐衰落,但新兴的“绣像”在艺术上与金陵插图有着内在的传承性。针对前人高度评价故事插图的观点,本文就插图从元代的“全相”发展到清代的“绣像”过程进行探讨,认为“绣像”的特征在于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与明代故事插图有着艺术追求上的本质不同,具有极高的成就,足以代表清代插图水平。   在小说、戏曲的传播方面,本文以插图为切入点,对影响明代书价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不同地域的书籍价格差距较大,在传播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读者群体。金陵插图为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形成了版面阔大、风格豪放、人物显豁的特点,这一特点符合小说、戏曲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特征。本文还就著名的金陵“十竹斋”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功原因。为厘清金陵插图与徽州、建阳等地插图的区别以及传播中的不同作用,本文以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插图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与徽州、建阳等地的插图进行比较,认为各地插图的特色与地域文化、社会、经济等有重要联系。   纵观金陵插图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读者对插图的巨大影响力。重视插图的大众传播性,以及小说、戏曲的通俗性,从中寻找其对现代出版业的启示。
其他文献
在学习汉语的人群当中,使用英语的人占相当大的比重,而英语所体现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是西方文明的典型代表,与代表中华文明的汉语大相径庭。作为两
语气是一个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使用一定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对于事件、情况、他人态度、周围环境等客观事物的主观描述或情绪态度。而达到这种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法就是在语句中
量词的丰富性及其使用的灵活性是汉语区别于世界其它语言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难点之一。通过对HSK作文语料库量词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具有中级
智障儿童语言发展障碍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从神经语言学角度对汉语智障儿童进行形态句法习得研究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们选取了学龄期中度智障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