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创使得我国人员以及财力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损失,这也暴露了我国在人居环境安全建设机制上所存在的一系列潜在的问题以及漏洞。面对国家提出的“三个月安置,五个月过度,三年重建,五年发展。”的灾后重建总体方针政策,自2008年后半年起受灾地区已逐步开始灾后重建建设以及生产恢复。在重建的过程中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也暴露出我国灾后重建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弊端,重建工作的复杂性迫使着国人去重新反思。
本论文以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下寺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重建过程全影息跟踪记录、灾后现场实态考察、问题分析、考察走访、村民互动等等工作方式与研究方法,以重建的时间轴为脉线,对比村落重建实际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来反思下寺村灾后重建规划的问题与不足,希望通过这一过程的反思为以后的村庄建设提出可参考的建设性意见。
首先,本论文对地震受灾区域现状进行了切实韵、系统的调研与分析,诠释了选择下寺村作为灾后重建重点研究对象的原因。论文通过对下寺村受灾现状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全面了解了下寺村的灾损情况、现状实态、传统文化以及村民的重建意愿,明确了下寺村灾后所面临的诸多复杂与实际的问题。总结出下寺村灾后的三种斑块式受灾类型,五种建筑受灾形式以及不同时期建设的建筑的受灾原因与主要受损部位。在现实问题与特点的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对下寺村灾后重建规划作了系统的解读。其次,在下寺村灾后重建规划已经提出并通过的基础上,以时间作为脉线,全过程的、全影息的跟踪记录了下寺村灾后重建的全部过程,由此对比规划与实际建设的异同点。并通过下寺村实际建设中所映射出的种种现实问题来反思下寺村灾后重建规划的优势与不足以及下寺村灾后重建规划不能完全按照计划落实的真正原因。并总结出了下寺村灾后重建的村落格局、五种建筑形式、房屋加固方式、以及重建方式与管理模式。再次,下寺村“新芽小学”作为灾后重建工作中外部援建与新建筑结构体系应用的典型案例,同样以时间作为脉线全影息的跟踪记录了整个学校从援建计划产生之初到最终实施建设直至建成的全部过程。通过现实问题来反思外部援建现象的优势与不足,以现实现象为基础来讨论外部援建与村民自建的优劣以及目前的外部援建方式是否真的适合乡村地区健康的发展。最后,论文以下寺村灾后重建的过程现象为实际研究对象,对下寺村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办法、成果表达、规划与实施的管理制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索乡村规划为何难以实施的根源所在,提出“因地制宜,斑块控制”、“宅基地单元控制”、“3N理论”、“形象化的成果表达”以及“村落规划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村落建设规划的适宜性策略,并根据村庄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出发,总结出我国农村建设规划的基本出发点、科学目标与基本策略以及基本要求,对我国弱势群体地区的规划编制与实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通过本论文的分析与研究希望为我国未来的弱势群体地区建设做出实际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