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性污泥是生物处理污水系统的功能主体,其生物活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山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大部分处于活的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传统培养方法仅能检测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数量的1-15%。本试验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低能N+注入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进行了原位检测研究。基于16S rRNA,设计了活性污泥中主要细菌类群α-、β-、γ-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亚纲、CF(Cytophaga-Flexibacterium)类群、HGC(gram-positive with high G+C DNA content)类群的特异探针,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原活性污泥样品中各细菌类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优势菌群是变形杆菌类群,相对丰度为58.3%,其中α-、β-、γ-变形杆菌亚纲分别为17.8%、19.8%、20.7%,其次是CF类群(21.6%),HGC类群(19.9%)。流式细胞术检测低能N+注入后活性污泥中菌群变化的结果显示:较低剂量(5×1014N+/cm2注入时,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变化不大;较高剂量注入时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变化较大,其中,1×1015N+/cm2注入剂量下γ-变形杆菌亚纲类群的细菌相对含量增加较多,5×1015N+/cm2注入剂量下α-变形杆菌亚纲类群的细菌相对含量增加较多。较高剂量注入下活性污泥菌群的结构变化较大是不同微生物菌群对低能N+注入敏感性差异的直接反映,这提示我们在活性污泥的菌群诱变工作中采用多剂量诱变的策略有可能拓宽变异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