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器官移植的出现成为挽救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最佳手段,但面对目前供体短缺的全球性问题时,如何增加供体器官的数量是目前国际也是中国国内面临的首要难题。目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or after cardiac death, DCD)供体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供体三大来源之一。在我国,DCD供体是肝移植的主要来源,但供肝的获取不可避免的会经历一段热缺血损伤,供体的缺血时间与灌注保存方法均影响肝移植的并发症和预后。一般将供体血循环的阻断到冷灌注开始这段时间称热缺血时间。临床实践中热缺血时间一般认为不宜超过5min,而一些实验数据提示,肝脏所能耐受的实际热缺血时限可达到60min。进一步探讨肝移植热缺血损伤的时限,及如何更好的保护供体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课题采取两种不同的大鼠心脏停搏模型,更好的探讨“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类型供体的比较;其中一种模型应用丹参预处理,研究丹参对肝移植供体的保护机制,为传统中药丹参应用于肝移植中的供体保护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和实验依据。目的: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取两种不同的大鼠心脏停播供体(NHBD)模型,探讨肝移植应用心脏停播供体的可行性。第二部分应用丹参注射液预处理心跳缓慢停跳模型的大鼠,探讨丹参对肝移植供体的保护机制及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180g-220g,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10只,没有心肌热缺血的心脏搏动组;心脏骤停组(B组),10只,通过静脉注射KCL (0.3g/kg);心跳缓慢停播组(C组),10只,通过开胸使心脏停止搏动。实验二,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180g-220g,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D组),10只,通过静脉注射生理盐水3天(6g/kg/d)后开胸使心脏停止搏动;丹参注射液处理组(E组),10只,通过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3天(6g/kg/d)后开胸使心脏停止搏动。两组实验均在心脏停播后15min、30min、45min、60min从下腔静脉抽取静脉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实验二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取血完毕后,取肝脏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以观察肝脏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情况。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一:在热缺血各个时间点,B、C两组ALT、AST、TNF-α、IL-6均明显高于A组(P<0.05);在心脏停播30min时,B、C两组的ALT和AST都显著增高,但B组较C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热缺血后TNF-α在30min达到峰值,而C组60min时达到最大值。肝脏形态学改变:在心脏停播60min时,B、C两组肝实质细胞都显著水肿改变,但B组较C组肝窦显著增宽。随着热缺血时间延长,60min各组供肝的损伤程度重于30min各组。实验二:D、E两组在心脏停播30min时ALT、AST都显著增高,但D组升高明显;IL-6、TNF-α在热缺血各个时间点D、E两组均升高,但D组水平明显高于E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SOD活性随着热缺血时间延长均升高,但E组明显低于D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肝脏形态学改变:在30min时,D组较E组肝细胞脂肪变性严重,细胞界限不清,胞浆淡染,核溶解、消失。结论:1.肝移植应用心脏停播供体是可行的,心脏缓慢停跳NHBD模型供肝明显优于心脏骤停NHBD:2.丹参注射液预处理能抑制肝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生成,改善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减轻供肝热缺血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