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元回热室温磁制冷循环机理分析及实验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2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应对全球变暖的气候危机,探索绿色、环保的新型制冷技术成为当下制冷行业迫切解决的问题。基于卡路里(Caloric)效应的新型制冷技术采用具有特殊热效应的固体材料作为制冷工质,具有零全球变暖潜能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运行安静等特点,其中,基于磁热效应的室温磁制冷技术被认为是缓解气候变化压力的重要研究方向和技术方案。应用于室温范围内的磁制冷技术仍不够成熟,现阶段样机大部分基于传统主动回热循环,普遍存在工作频率低、回热损失大、流路系统复杂及输出制冷量、温跨值小等问题,因此,从不可逆损失最小化角度构造不依赖于换热流体的全固态磁制冷循环模型,深入机理层面分析循环内部回热特性,开展全固态室温磁制冷机循环及样机研究,对推进室温磁制冷技术实用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室温磁制冷循环展开热力学分析,引入熵产理论,从能量“质量”角度评价不同磁制冷循环体系的热力学性能。根据传统的主动回热(Active magnetic regeneration,AMR)循环及新型的微元回热(Micro-unit regeneration,MUR)循环磁制冷系统中各项传热熵产率及流阻熵产率表达式,计算并寻找循环中不可逆损失最大的过程,明确提高循环热力学性能的途径。在输出相同能量数量的条件下,比较AMR与MUR两种循环的不可逆损失大小,结果表明:MUR循环总熵产值小于AMR循环,总熵产值降低约52%,即基于熵产最小分析,微元回热MUR循环对能量的有效利用程度更高。通过对MUR循环不可逆损失产生机理分析可知,高效的微元格内强化传热结构可使循环能量利用率更高。因此,本文采用插入高导热系数材料的方式提升工质微元格内部传热性能,经强化传热机理分析、传热实验验证和三维模型数值仿真研究,对比分析内部结构优化前后,循环传热及制冷特性,进一步比较不同运行参数下循环性能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格内强化换热的平行片结构MUR系统可获得的最大无负荷温跨比纯钆结构MUR系统的相应温跨提升155%。高效的微元格间强化传热结构是进一步减小固态MUR磁制冷循环不可逆损失的另一核心点。本文以热电半导体元件作为高低温工质微元格间强化传热媒介,建立耦合热电半导体的MUR循环模型并开展变工况仿真研究。在模型建立方面,依据理论分析对热电半导体元件进行简化,并从性能及传热角度验证简化模型合理性;在系统仿真方面,对比格间传热结构优化前后系统制冷性能及循环内传热机理,进一步分析不同格内传热结构及电压强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后期样机整机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方向。当格间耦合热电半导体后,纯钆结构MUR系统温跨值与未耦合相比提升约210%。在优化格内传热结构基础上,耦合热电半导体的平行片结构MUR系统可获得最大系统温跨为21.5 K。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及仿真研究,结合考虑实际因素,确定了固态微元回热室温磁制冷样机设计方案及组装规则。实验探究分为三步:基于微元回热室温磁制冷机基础结构框架,搭建循环原理性验证试验平台。在系统冷/热端位置处分别放置冷/热水源换热器,换热器中的冷/热量传导到旋转至冷/热端位置处的工质内部,实现在热端位置处模拟工质加磁,在冷端位置处模拟工质去磁,以实验手段验证微元回热循环可行性;其次开展间歇旋转模式下微元回热室温磁制冷机实验研究,得到系统温跨与不同系统结构参数(回热器内微元格数量、格内传热结构及格间传热结构)及不同系统运行参数(回热时间,输入电压强度)间变化关系,并深入研究工质微元格内部及之间的传热规律。最后,在实验测试结果基础上探讨固态微元回热磁制冷机的实际制约因素,提出解决方案或改进方向。原理性实验证明,通过微元回热循环设计,循环所能获得的冷热端间最大温差与工质单次在冷端位置处吸收冷量后的温降值相比提升约126%。固态微元回热室温磁制冷样机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优化格内及格间传热结构是提升系统制冷性能的有效手段,在平行片结构(石墨烯)下系统温跨值与未优化时相比提升约36%,在耦合热电半导体强化传热时对应的系统温跨值与未耦合相比提升约100%。在输入电压=1 V,回热时间tlattice(28)25s工况下,样机系统温跨值为3.2 K,该值与样机内工质块去磁温变((35)TMCM(28)0.4K)相比,增大了7倍。本文基于微元回热室温磁制冷循环展开研究,围绕循环内不可逆损失产生机理理论分析、循环内部强化传热研究、全固态磁制冷系统设计和样机搭建、微元回热循环原理性验证及全固态磁制冷样机性能测试等五方面进行探索。上述研究工作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为推动全固态室温磁制冷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有机硅弹性体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化学稳定性、耐老化性等,这使其在军事、航空航天、人造皮肤、医疗卫生、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当前,有机硅弹性体多为共价交联型,难以重复加工使用。热塑性材料的开发不仅可提高资源的重复使用率和扩大资源再生来源,而且使材料可采用多种加工方式成型并提高生产效率。针对少有有机硅热塑性弹性体这一问题,本论文将以反应动态共混和化学合成的手段制备具有高力学性能和多功能性
中国传统亭建筑作为独特的建筑类型之一,是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古代礼制政治教化、风俗文化建构的文化载体,亦是民众园林游赏生活展开的审美场所。宋代亭建筑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亭建筑的营建思想、文化意蕴、游赏审美活动与特征等内容,对总结完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的智慧经验、对传统城乡风貌的保护与更新以及对当前公园城市战略思想的实施有借鉴意义。宋代亭记是记录亭建筑修建事件、游居活动、修建动因等内
红甜菜(Beta vulgaris)营养价值丰富,包含酚酸、黄酮、甜菜色素、维生素、氨基酸及无机盐等物质。随着近代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红甜菜在抗氧化、抗肿瘤、抗炎、降血压、降血脂等方面的功效逐渐被人们发现。本文在研究红甜菜的过程中,发现其有效活性成分主要是杂环酪氨酸衍生色素——甜菜红素。但因化学结构不稳定、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甜菜红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研究甜菜红素的稳态化技
由于具有耐污闪性能好、质量轻、强度高等优点,复合绝缘子被广泛应用于电网输电线路。然而,电网的快速发展使得输电线路需要跨越高海拔、高湿、覆冰(雪)等气候多变区域,容易导致绝缘子覆冰。其中,雨凇覆冰具有硬度高和附着力强等特性,更容易引发绝缘子冰闪,是对电网安全威胁最大的一种覆冰类型。传统绝缘子覆冰监测方法有紫外成像、泄漏电流、杆塔图像监测和无人机巡视等,存在摄像头易被遮挡、雨雪天无人机无法起飞、电源供
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未来发展途中遇到的重大难题。对太阳能、氢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使用或将成为解决困境的绝佳机遇。探索新材料科学,开发新技术,开发廉价、易得的能源,是当今科研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而氢能具备热值高、无污染等特点,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清洁能源。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广大科研工作者纷纷投入有机太阳电池与光催化制氢等研究课题,并取得了
基于电网换相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由于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在跨区域电网间的互联与大容量远距离输电中获得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实际工程的运行,直流输电系统的谐波问题也逐渐凸显,已成为交直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本文围绕直流输电系统的谐波问题,建立了涵盖直流一二次系统的谐波分析模型,从谐波的传递与耦合两个维度,针对直流线路的传递特性、换流变的饱和效应、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以及谐波对换相失败评
心肌梗死(MI)和心力衰竭(HF)是最常见的两种心血管疾病(CVD),MI是HF的主要诱因。MI常常伴随着心肌细胞的大面积死亡,而成熟心肌的再生修复能力有限,无法弥补损失的心肌细胞,严重危害心脏功能。与此同时,现阶段临床药物和手术治疗在促进心肌细胞再生以及恢复心脏功能方面的效果有限。细胞治疗和心肌组织工程的出现为促进心肌再生修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目前已有多种来源的种子细胞被用于治疗MI,而心肌组
电致荧光变色材料在外界电压的控制下可以进行荧光强度或颜色智能变化的材料,由于电信号与荧光信号具有高灵敏性、可视化和调控可逆性的特点,使电致荧光变色材料在高级防伪、智能显示和检测传感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然而很多电致荧光变色材料在聚集态下会产生荧光猝灭即聚集导致发光猝灭(ACQ)的问题,使材料在变色过程的荧光信号较弱,使其荧光开关对比度较低,不利于对其进行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开发。在材料结构中引入
光学玻璃BK7具有优异且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生物医疗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光学玻璃的磨削加工能够兼顾高效率及高精度的加工需求,而近年来工程砂轮因其优秀的磨削性能受到广泛关注,但其磨削机理仍未明确,因此目前工程砂轮在光学玻璃上的应用较少。本文首先对工程砂轮表面的磨粒排布的模型进行分析,建立了新的工程砂轮排布模型,解决了旧模型对排布角度的限制。同时,为了更好地描述不同砂轮表面磨粒排布
针对空军战略转型对人才需求发生的变化,紧紧围绕部队岗位能力需求,探讨了新时代空军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文章首先聚焦空军部队使命任务,瞄准一线部队人才需求和新质新域力量发展,提出院校需尽快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课程体系设置。其次,要持续深化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牢固树立“为战育人”的教学理念,突出“学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信息化技术运用。最后,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