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5年起,每年都有超过100万大学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并且待业人数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了150万。2009年有610万名大学毕业生,再加上2008年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有710万大学生需要工作机会,这些数据充分显示: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业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就业不仅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与经济的最重要的指标,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牵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如今的就业难问题,不仅与社会的整个就业形势、个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在教育理念、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适应。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能找到与专业对口并发挥其特长的工作、是否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及较强的工作能力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这些都应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使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及时地跟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在2007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曾倡导:要求通过研究以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来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需求的状况,从而引导高校能及时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以进一步深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的改革,以更好的实现高校的教育过程从注重知识的单一的传授向更加重视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转变。三年过去了,高校的教学改革是否更加契合社会的发展,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用人市场上是否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实现其价值。基于对此问题的兴趣,笔者在硕士毕业论文中特就“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高校本科专业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在调研、思考的基础上寻求答案。
本论文在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围绕着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高校本科专业建设问题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调研论证发现,高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尽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高校专业建设程度、个人自身等因素共同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高校本科专业建设在学生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政府牵头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引导个人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高校需不断加强其专业建设--变被动为主动,人才培养过程积极配合市场的用人需求等来加以改革。笔者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高校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就高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大学生就业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分析,以希望提出可供参考性的建议,以求最优化地规避两者关系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两者之间持续稳定的发展,已通过加强高校本科专业建设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指出了研究的背景,并从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意义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中,通过阅读现有的大量资料从两方面叙述:国内专业建设问题、就业问题、两者关系的研究;在国外方面,从理论研究出发,包括了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高等教育供求理论等。并就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之间的研究和国外有关大学生就业专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而得出了研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第二部分高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首先,笔者整理了行文的思路,并在本部分对调查研究的思路做了简单介绍。在接下来的调查问卷分析部分,笔者通过SPSS16.0软件系统运用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线性分析、独立性检验、频数分析等方法对教师卷、毕业生卷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然后,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初步探析,认为两者关系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并从社会角度、高校层面、学生个体自身进行具体分析。在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发现,过去09年的金融危机中,并不是所有高校的毕业生都存在就业问题,而真正遭遇就业问题更多的是那些地方本科高校或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所以,在调查访谈中,笔者回访了江汉大学及有关用人单位,并深入其各个院系和职能部门进行调研。
第三部分高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首先,对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包括了专业设置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情况。然后,针对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并从制度政策层面、学校教育因素、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剖析,以揭示出在我国高校本科专业建设和大学生就业中所存在的严峻问题。接着在第三部分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来分析高校在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调研中教师卷、毕业生卷所得到的数据具体阐释。
第四部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本科专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笔者从专业设置及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在人才培养方面,结合调研的情况,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三方面展开论述,并且在“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中主要就调查中反映出的较为集中的问题加以叙述,包括:强化就业指导、就业教育、保证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在本文的最后就研究中的不足及创新之处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