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给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近年来奶牛养殖规模迅速发展,但由于饲养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居高不下,成为制约我省奶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题旨在研究河南省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主要致病菌种类及致病菌的敏感药物,以期为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控制提供科学有效地防治措施。 本试验选取参加DHI(Dairy herd improvement)(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河南省不同地区6个规模奶牛场,根据DHI提供的体细胞数据,统计分析了河南省不同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以及与季度、胎次、泌乳阶段间关系;采集该6个场的乳样,对患有隐性乳房炎的乳样进行体外细菌培养,分离鉴定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并结合现地奶牛场的饲养管理与奶牛疾病防治现状,制定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统计分析以上6场泌乳牛2013年全年的体细胞数据,共7581头次。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豫南地区,3地区总体在第三、四季度发病率较高。统计每个季度新感染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发现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随季度变化而变化,以第三季度发生率最高;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与泌乳天数的关系统计中发现,在泌乳前期,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比较平稳,泌乳后期隐性乳房炎发病率较高。 2.采集以上6个规模奶牛场奶样,共计123头奶牛的361个乳区,样品阳性率为60.66%,从这些阳性样品中共分离到516株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03株,占分分离菌的19.96%,无乳链球菌124株,占24.03%,停乳链球菌80株,占15.50%,大肠杆菌111株,占21.51%,其他菌占18.99%。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其次是大肠杆菌。 3.上述检出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药物比较敏感,对四环素、磷霉素、新霉素、土霉素、多粘菌素B等药物敏感性比较低,对青霉素G、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则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