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感染是我国2010年前后爆发的一种新的传染病,主要引起雏鸭发生神经症状而死亡和蛋鸭的产蛋下降,自爆发之后,迅速波及上海、浙江、福建、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给我国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各地学者对坦布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作了相继报道,而关于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机理、发病特征和流行特点的研究一直都在持续,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既没有可用的疫苗也没有特征性药物,因此对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5年9月,安徽铜陵地区某鸭场鸭群突然出现产蛋率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为了解引发该病的病原,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对该场送检的病鸭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并对其通过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鉴定为鸭坦布苏病毒感染。在无菌条件下,分离病鸭病变组织采集病鸭卵巢、输卵管等组织制成研磨液,并加入双抗,过滤除菌。利用PCR对其进行常见水禽病毒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鸭胚尿囊液中禽流感、鸭瘟病毒、鸭圆环病毒、新城疫病毒未扩增出特异性片段,鸭坦布苏病毒扩增出特异性片段,表明铜陵该鸭场存在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通过尿囊腔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和9日龄SPF鸡胚(0.1m1/枚)进行传代培养分离病毒。结果发现,胚胎尿囊膜增厚,肝脏斑驳状坏死,部分肝脏呈土黄色,肿大出血。收集接种后24h之后120h之内死亡鸡胚的尿囊液,经PCR检测呈鸭坦布苏病毒阳性,表明分离得到一株鸭坦布苏病毒,并将其命名为鸭坦布苏病毒铜陵株。本研究还通过倍比稀释坦布苏病毒尿囊原液借种SPF鸡胚,对分离株进行鸡胚的致病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将5个梯度病毒液(100,10-1,10-2,10-3,104和10-5)分别接种5枚SPF鸡胚,根据接种鸡胚的死亡情况,按照Reed-Muench法测算出分离株坦布苏病毒的ELD50为10-2.38/0.1ml。动物回归试验,攻毒后第3天开始,攻毒组鸭只采食量、产蛋量开始下降,7天后解剖攻毒组和对照组鸭只,攻毒组鸭只出现卵巢萎缩、脾脏肿胀、胰脏出血等症状,而对照组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并从攻毒组鸭只的卵巢、肝脏、胰腺、脑和脾检测出了鸭坦布苏病毒。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实验,确定了铜陵某鸭场产蛋下降的致病原因,了解了铜陵地区鸭坦布苏感染的发病特征。并通过对坦布苏病毒致病性的初步研究,为今后铜陵地区更好的防控该病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