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兰河传》是继《生死场》后作者的又一部最杰出的代表作,它曾震撼了整个文学世界。这是萧红后期的一部代表作,因此语言更加出色,写作技巧更加娴熟,思想也更加深刻。该小说语言的创意元素丰富,颇多的文化词和习语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博弈论是一门有关互动策略制定的理论。翻译具有博弈的属性。因为翻译实质就是一场博弈,在翻译博弈的过程中,博弈方会根据自己对其他博弈方对自己博弈策略的反应的判断做出最终的博弈策略选择。而且翻译涵盖了博弈的所有因素:博弈方(译者)掌握了其他博弈方(原文作者,目标语读者,出版社)一定量的信息,会获得一定的收益,并且会做出自己的决策以此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本文将通过博弈论及其数学矩阵的博弈模型客观而全面地分析在翻译《呼兰河传》时各利益主体的博弈活动。本文将具体地再现译者这一博弈主体抽象的决策过程,分析译者如何处理自己与其他博弈方的利益关系,最终实现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更重要的是,本文将更深入地剖析数学矩阵中客观的数字背后暗含的文化、社会、及政治因素。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以及博弈论。第二、三、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该部分将分别从背景介绍、博弈模型及案例分析等三个方面讨论译者与原文作者、目标语读者和出版社之间的三局博弈,再现译者在翻译博弈中的抉择过程,逐一分析译者在做出最终策略选择时怎样进行多方考量,在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协调各方利益并最终实现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第五章主要对前四章进行回顾,反思本文的优缺点,并对本文作出最后的总结。通过对译者决策过程的分析,本文发现在翻译《呼兰河传》时,葛浩文针对不同特点的文本内容,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以期实现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同时,在综合分析之后,本文就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得到了一定的启示。由于中国文学在西方社会还处于第三世界的地位,在多元文化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并且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的接受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包括葛浩文在内的大多数译者在翻译时往往会更多地考虑读者的接受情况,以读者为中心,甚至还会以牺牲原文为代价,以期作品能进入西方市场。但是这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条必经之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需要一个过程,而前期的牺牲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