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以学校场域中学生话语的文化生态为主题开展的研究。本研究以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为背景,认为在学校文化生态这一小系统中理应保持文化生态系统的和谐、平衡,只有和谐平衡的生态环境才能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发展。而在任何看似稳定和谐的背后却充斥着争夺、抗争、不和谐的因素,同样对于看似平静、没有任何纷争的文化传播时空中的学校来说,其文化生态系统也不例外。
研究者选取了学生话语这一微观层面来力图透视其背后所折射的文化蕴意,即学生文化,从而揭示学校文化生态的实然状态。在调查研究中运用了人种志的研究方法,深入一所普通中学进行实地研究,透过其教育场域我们看到的是代表各自文化势力之间的冲突与磨合。教育传播的背后隐藏了一个话语对抗的非和平空间。一方是主流文化的代表——老师:他拥有自己的话语形式,体现出其主流文化的宰制性;另一方是学生,在传统与经典的教育传播范式中充当“戏剧的观众”,无法插手传播的制作与传递。
“人是符号的动物”,话语是人言说自我显示存在的特有方式。话语代表着言说者的立场、文化,学生话语是学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构建和谐平衡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作为学生文化表现形式的学生话语理应受到尊重、理解,但是在学校场域中,作为主流文化的教师文化仍然占据话语霸权地位,而代表学生文化的学生话语被遮蔽,造成了学生身份的在场与学生文化的缺席。学校文化生态系统中各文化之间应有的互动、共生,有机关联,由于学生文化的缺席而导致文化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破坏,造成了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衡。
如何构建和谐平衡的学校文化生态环境?研究者认为首先要以文化自觉的精神去检讨自己的文化,使学校间的文化类型达到整合,保持各类型文化之间的弹性和必要的张力。在学校场域文化生态系统的时空建构中,特别要关注被遮敞的处于边缘化的学生文化,了解学生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从而能够从深层意义上去理解学生文化,尊重学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