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涉外婚姻日益增加,涉外夫妻一方或双方与第三人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情况也逐渐增多。而涉外夫妻财产关系有别于一般夫妻财产关系,其准据法的确定应适用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4条的规定。当案件涉及夫妻外部财产关系时,涉外夫妻财产关系所适用的准据法影响的则不仅仅是夫妻双方的权益,还会对第三人的权益产生影响。但目前我国法律并未对涉及第三人的情况作出任何规定,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善意第三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涉外婚姻日益增加,涉外夫妻一方或双方与第三人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情况也逐渐增多。而涉外夫妻财产关系有别于一般夫妻财产关系,其准据法的确定应适用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4条的规定。当案件涉及夫妻外部财产关系时,涉外夫妻财产关系所适用的准据法影响的则不仅仅是夫妻双方的权益,还会对第三人的权益产生影响。但目前我国法律并未对涉及第三人的情况作出任何规定,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因此,涉外夫妻财产关系法律适用中善意第三人保护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国际私法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论文首先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情况出发,对涉外夫妻财产关系中涉及第三人利益的案件进行收集和整理,观察此类案件的主要特点,分析我国法院在审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找出司法实践中的问题,结合《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4条的规定,探讨我国法律在涉外夫妻财产关系法律适用的善意第三人保护上存在的漏洞。其次,论文将涉外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适用分为两种情形,即夫妻合意选择准据法和客观连结点指引准据法,并分别在这两种情况下针对善意第三人保护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结合我国司法和立法现状,以及其他国家、地区及国际条约中的善意第三人保护制度,研究讨论如何在立法和司法中平衡夫妻意思自治和善意第三人合法权益保护,从不同方面归纳出保护善意第三人可采取的方式和措施。在夫妻合意选择准据法的情形下,从明确夫妻合意选择或变更准据法的协议要件、程序要求,以及明确夫妻合意选择或变更准据法对善意第三人的可适用性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在客观连结点指引准据法的情形下,对外国立法例及我国司法实践中保护善意第三人的不同方式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针对我国目前在善意第三人保护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一方面,从司法的角度来说,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出台仅10年时间,短期内进行修订的可能性不大,在立法缺位的情况下,法院应在现行法律的基础上寻求恰当的案件处理方式,保证夫妻和善意第三人受到平等保护。法院可通过法律解释等方式,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4条的适用范围进行限缩,将其解释为“夫妻间”的财产关系,从而将善意第三人排除在该条款的适用范围之外,然后可援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条规定的最密切联系原则,将最密切联系地的法律作为准据法,调整夫妻与善意第三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另一方面,完善法律制度是维护善意第三人利益的最有效的方式。在未来的修法活动中,应充分保障善意第三人的合理预期和既得权利。在夫妻合意选择准据法的情形下,应当明确夫妻合意选择或变更准据法的协议要件、程序要求,以及夫妻合意选择或变更准据法对善意第三人的可适用性。在客观连结点指引准据法的情形下,应当规定法定准据法同样不能当然适用于第三人,在客观连结点指引的准据法不利于善意第三人的情况下,也应当排除其适用,并对随后的法律适用作出明确规定。
其他文献
专利制度可以促进发明和创造,推动技术发展。我国专利法自1984年颁布以来,分别在1992年、2000年、2008年、2020年进行了四次修改,专利制度在不断完善。随着技术的发展,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快速增长,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亦逐年增加,为了解决愈发复杂和争议激烈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一些规则亟待完善。在专利侵权判定中,要确定被诉技术方案是否构成侵权,应当以权利要求书确定涉案专利的保护范围,进而判断被诉行
当履行分期付款股权转让合同出现阻碍时,合同解除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救济手段。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关于分期付款股权转让合同的解除纠纷,但如何解除在《公司法》等相关法律中并无有关规定,司法实践中的相关判决也是各式各样,裁判观点存在一定分歧,导致能否参照适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解除分期付款股权转让合同存在争议,不利于对股权转让双方当事人、公司、股东、外部第三人等权益的保护,也不利于在司法实践中树立司法权威。
感情投资型受贿行为是指借人情往来的名义实行收受贿赂的行为,随着我国反腐政策的不断出台,打击腐败力度的不断增强,收受贿赂双方不再局限于“一事一贿”这种传统明显的犯罪手段,转而开始寻求更为隐蔽的手段规避法律的制裁,感情投资型受贿犯罪是将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往来赋予了新的“功能”,即以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为由在人情表示中“夹带私货”(如现金、黄金等具有财产性价值的物品),以“礼”之名,行贿赂之实。但我国对于
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用人单位基于生产经营需要、劳动者素质变化以及劳动条件变化等原因,需要对劳动者实施单方岗位变动行为。但这容易导致被调岗职工既定利益变化,甚至超出劳动合同约定,损害劳动者合法权利,影响劳资关系稳定发展。在现行劳动法框架下,法律对用人单位单方岗位变动行为缺乏明确规制。用人单位的岗位变动行为效力认定缺乏系统依据,导致司法实践中岗位变动行为的合法性认定陷入困境。各地裁判标准不一,同案不
不可抗力制度作为合同履行救济的重要制度之一,在合同领域和侵权领域都有其用武之地,本文仅以合同领域的不可抗力制度作为研究内容。文章从不可抗力的内涵与外延、效力构造展开,并以新冠疫情为例具体分析,探讨不可抗力的法律构造及其在当前司法实践中的适用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部分,不可抗力事件的含义构造即内涵与外延。首先,对于不可抗力事件外部客观性的认定我国采纳折中说,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民法典》
随着互联网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世界的人们都围绕着互联网世界开始一天的生活、工作、学习。近年来,诸如,一位网友以2700元的价格将自己在网络游戏中免费抽到的装备卖出;一名90后女孩将自己的支付宝、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写入了遗嘱;一对夫妻在离婚时,妻子提出依法分割家庭财产,其中包括一个粉丝量达28万的快手账号等等虚拟财产带来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对我国现行相关法律制度
随着2018年《刑诉法》的修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我国得到正式确立,从试点试行到正式在法律条文中出现,这无疑体现出我国司法向前迈进的坚实步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正式运行也对司法活动得以有效进行、司法资源得到有效节省、以及司法公正得到充分维护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一个新兴的制度,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完善且完备的,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出现争议是不可避免的。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量刑建议的性
在移动互联高度发达的5G时代,网络虚拟财产已不是一个令人陌生的话题,而在互联网领域中窃取网络虚拟财产的案件也时有发生,我们所接触到最常见的案件情形就是犯罪嫌疑人出于不法目的,利用技术手段来获取游戏内的虚拟货币、装备、人物、游戏充值金额等等网络虚拟财产。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对于这一类案件,我国司法实践中对其的定性问题一直存在重大分歧,窃取网络虚拟财产是否应当以盗窃罪定罪量刑是一个迫切需要讨论的问题。为
为了有效遏制商标恶意申请现象,我国2019年新修订的《商标法》第四条第一款新增一项绝对禁注事由规定:"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恶意商标注册申请,应当予以驳回"。该规定创造性地将商标申请人的“使用目的”作为商标注册的条件之一,并通过第十九条代理机构义务、第三十三条的异议程序、第四十四条的无效宣告程序、第六十八条的法律责任等规定为该制度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立法体系。但在对该条款进行适用时,我国行政审查中的法律依据
我国的过失犯理论一直都是以结果归责为重心的,预见可能性在其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在监督过失的案件中,由于监督过失本身的特性,可能会导致在实际案例中,由于法益侵害的因果关系较为复杂,故可能难以认定行为人对于具体因果流程均有预见可能性。然而,在论断过失责任时,不只是现场的作业人员等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过失责任,上位的管理者与监督者也应要为其未设立有效的防护体制,负起大部分的过失责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