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舜徽是二十世纪公认的国学大师。清代学术史研究,是他一生研究的重心。耗时数十年,艰辛爬梳整理清代文献,所做札记精选为《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积累深厚功力,在此基础上,借鉴前人清学史研究经验,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由博返约,系统总结有清一代学术史。《清儒学记》就是这一厚积薄发的成果结晶。它采用“学记”这一传统体例形式,保持了原体例的结构特点。传统教育的濡染,五四思想的洗礼,系统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使得张舜徽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有与梁启超、钱穆等不同的观念与价值取向。
本文分四个章节,对张舜徽和《清儒学记》进行探讨。介绍张舜徽的生平,着意于其人、其学、其书,分析张的家学渊源、个人经历与他治学关系,对他学术观点的影响,着重探讨张舜徽,就清代学术史研究,在《清儒学记》中,所体现的立史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经史致用、经世致用的取向;我们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便是要将旧有的历史资料,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创立新的体例,运用新的观点,编述为有系统、有剪裁的总结性的较完整的通史。中国通史就是要“集天下之书为一书”,诱启初学,读一书而知天下书,以利实用。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国计民生,取得实际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二)力倡学术创新,鄙弃流俗经生之业的取向;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张舜徽力倡学术创新贯穿于他整个清学史著作。在《清儒学记》中对所选各记的学人们的各种学术不管是发凡起例,还是创新因子的出现,张舜徽均予以充分的挖掘,对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辟之功给予了大力倡导表彰。反对墨守、突破束缚,对创新的对立面——剽窃、抄袭、掠美的鄙视(三)博学于文、行体有约,能见其大、能见其通的取向;博学应是每位学者应具的基本要求,是学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否则将无以为继,无以创新。基础牢固、功底厚实同样也是清儒治学的必备素质。“博而能约”,即治学能博观约取也。如治一经,则凡涉及此经之书皆遍览之,所谓博观也。于是去粗取精,择善而执,所谓约取也。(四)畜德修身、行己有耻的取向。分析这些倾向的具体表现,如何贯穿在《清儒学记》全篇中,“有醇无疵,于清学有光”应是张舜徽历史的最高要求。其次,总结了《清儒学记》的主要学术贡献, (一)清儒治学精神与研究方法的系统总结。清儒的治学精神许多是非常感人的,他们的许多治学方法也是接近科学的方法。正是这些精神与方法催生了他们的骄人成就,也是新时期学人可以引以为鉴的。(二)清学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清代学术的源流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得出清学源于宋学的结论。结论,功力深厚的张舜徽,独特的个人经历铸就了他治清学史的独特价值取向。为清学史研究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