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羟色胺2C受体激动剂调控ouabain诱发躁狂症的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躁狂症是一种典型的精神疾病,是双向情感障碍的发作形式之一,临床表现为心境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自我评价过高等。躁狂症发作时,患者情绪失控,高危行为增加,易诱发躯体疾病,严重破坏社会功能。躁狂症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情绪疾病,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典型抗精神病药即多巴胺第二受体阻断剂,能有效控制精神疾病的症状,但副作用较多,例如焦虑、抑郁、恶性症状群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通过5-羟色胺受体、谷氨酸受体发挥作用,例如5-羟色胺2C受体(5-HT2C receptor,5-hydroxytryptamine 2C receptor)激动剂MK212,该工具药对精神疾病的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均有良好的作用,副作用相对较小。一般来说,心境稳定剂常用于急性躁狂症的治疗,例如锂盐、丙戊酸盐等。目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也广泛用于躁狂症的治疗。哇巴因(ouabain)是一种钠钾ATP酶特异性抑制剂,向大鼠的侧脑室注射哇巴因,可诱发大鼠极度活跃行为,作为稳定的躁狂症动物模型,用于考察5-HT2C受体激动剂MK212的抗躁狂作用。精神疾病与信号转导通路密切相关,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Glycogen synthetase kinase 3)作为中介物,涉及多条信号转导通路,也受蛋白复合物的调控,如PI3/AKT通路、WNT通路等,躁狂症患者多个脑区GSK3β功能异常,其活性变化可能与双向情感障碍发病机制有关。谷氨酸系统异常是躁狂症的发病机制之一,研究发现,MK212可以不通过内源性多巴胺,直接发挥抗精神病作用,并降低伏隔核脑区的谷氨酸浓度,推测谷氨酸系统可能是MK212发挥抗精神病作用的潜在机制。目前,暂无5-HT2C受体激动剂MK212用于躁狂症治疗的研究,也无法证明5-羟色胺2C受体就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发挥抗躁狂作用的机制,以及是否通过调控GSK3β信号通路或谷氨酸系统发挥作用。研究假设:推测躁狂症模型大鼠腹腔注射MK212,其活动性明显抑制,即MK212能抑制急性躁狂症的典型症状,5-HT2C受体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发挥抗躁狂作用的机制,其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另外,MK212通过调控GSK3β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躁狂作用,在目标脑区,如内侧前额叶、纹状体和海马,如果对照组和各实验组的GSK3β蛋白总量和磷酸化水平发生相应变化,说明GSK3β相关信号通路是躁狂症的细胞生物学基础。最后,如果MK212能抑制大鼠脑内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兴奋性,说明MK212可能通过调控谷氨酸系统发挥抗躁狂作用。实验目的:阐明5-HT2C受体激动剂MK212的抗躁狂作用,以及MK212是否通过GSK3β相关信号通路或谷氨酸系统发挥效应。实验方法:实验一使用自发活动范式,向大鼠侧脑室注射哇巴因(1 mmol/L,5μl),引发急性躁狂症状,表现为活动性显著升高。大鼠腹腔注射5-HT2C受体激动剂(MK212,0.1/0.5 mg/kg),观察能否抑制高自发活动,再腹腔注射5-HT2C受体拮抗剂(SB242084,1.0 mg/kg),如果5-HT2C受体在躁狂症发病机制中具有特异性,SB242084应该能逆转MK212对躁狂症症状的抑制作用。实验二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实验一结束后,分离对照组与实验组动物的脑组织,包括内侧前额叶、纹状体和海马,提取蛋白质复合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目标蛋白与特异性抗体结合,考察GSK3β蛋白总量和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研究MK212是否通过GSK3β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躁狂作用。如果MK212通过GSK3β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躁狂作用,那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各个脑区的GSK3β蛋白总量以及磷酸化水平应该发生明显变化。反之,如果未发生明显变化,则MK212可能通过其他下游信号通路产生效应,GSK3β信号通路可能不是抗躁狂症药物发挥作用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实验三通过膜片钳技术,在全细胞记录模式下,记录大鼠内侧前额叶第Ⅴ/Ⅵ层锥体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spontaneous excited postsynaptic currents),循环灌流MK212(10/30/100μM),观察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频率和幅度的变化。如果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发生变化,说明MK212作用于突触前成分,可能调控谷氨酸释放,如果幅度发生变化,说明MK212介导突触后谷氨酸受体的功能。若二者均无变化,说明MK212未通过调控谷氨酸系统发挥作用。结果:实验一结果表明,腹腔注射0.5 mg/kg的MK212,15分钟之后,显著降低躁狂组动物的移动轨迹(p=0.000,n=8)和移动速度(p=0.000,n=8)。SB242084(1.0 mg/kg,i.p)能逆转MK212对移动轨迹(p=0.785,n=8)和移动速度(p=0.579,n=8)的抑制,使动物恢复极度活跃状态。该结果说明,MK212能抑制哇巴因诱发的极度活跃行为,SB242084能逆转MK212对极度活跃行为的抑制,即5-HT2C受体激动剂MK212具有抗躁狂效应,5-HT2C受体在躁狂症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具有特异性。实验二结果表明,对照组与各实验组的内侧前额叶(p=0.184,n=8)、纹状体(p=0.249,n=8)和海马(p=0.474,n=8)的GSK3β蛋白总量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说明,各实验处理不影响GSK3β蛋白总量的表达水平。对照组与各实验组的内侧前额叶(p=0.063,n=8)、纹状体(p=0.415,n=8)和海马(p=0.227,n=8)的GSK3βser 9位点磷酸化水平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GSK3βser 9位点可能不是MK212发挥抗躁狂作用的生理机制。实验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灌注MK212(100μM)显著降低内侧前额叶第Ⅴ/Ⅵ层锥体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p=0.046,n=8),其他剂量MK212(10/30μM)对发放频率无显著作用。另外,MK212(10/30/100μM)对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幅度无明显影响。该结果表明,MK212(100μM)作用于突触前成分,能抑制突触前谷氨酸的释放,此外,MK212(100μM)不影响突触后谷氨酸受体的活性。MK212对谷氨酸系统的调控,可能是其发挥抗躁狂作用的潜在机制。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5-HT2C受体激动剂MK212可独立发挥抗躁狂作用,不依赖其他心境稳定剂,能有效抑制躁狂症大鼠模型的高自发活动,体现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躁狂症的潜力,以及5-HT2C受体在躁狂症治疗中的高度特异性。MK212未通过GSK3β相关信号通路实现对躁狂症的调控,可能存在其他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MK212调控谷氨酸系统,抑制内侧前额叶锥体神经元突触前谷氨酸的释放,可能与躁狂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其他文献
就初中数学复习的意义而言,要做到温故而知新,而在具体的复习课上教师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影响复习效果.如何避开复习误区,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再理解、再整合,加固知识结构框架
蛋白酶在酶类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综述了蛋白酶在肉类食品、烘烤食品、饮品、乳制品以及调味品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以期对食品生产加工
本文旨在研究生活在高寒高海拔牧区的藏绵羊和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山羊在相同饲养及湿热应激条件下生产性能、瘤胃发酵、血液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变化情况,探讨湿
浯溪碑林位于中国湖南省祁阳县城关镇东南1.5公里,湘江支流浯溪人江处,有石灰岩三峰崛起:北峰峿岩,中峰峿台,南峰庼石。其中峿台为主峰、三峰屹立湘江之滨,悬崖峭壁,深潭清溪,绿树浓荫,风景幽美。  浯溪碑林面积约五万六千平方米,是我国江南现存最大的露天碑刻。碑林分九个碑区,即右堂、曲屏、东崖、北崖、摩崖、寒泉、浯洞、石屏和庼石。其中摩崖碑区是浯溪碑林的中心,《大唐中兴颂》碑即在此区。《大唐中兴颂》碑
提出了基于扫描式激光多普勒测振(SLDV)技术的薄壁机匣模态测试方法,实现了薄壁机匣的三维全场振动测试。基于LDV(laser Doppler vibrometry)测试原理,建立了机匣结构分片三
通过锅炉水平烟道流场对积灰的影响理论分析,提出消除水平烟道积灰的技术路线,采用扁平状吹灰喷嘴应用于锅炉水平烟道除灰,有效消除锅炉折焰角及水平烟道区域积灰、垮灰造成
资讯,其含义应当包括“资料”和“信息”两个方面。行政资讯,具体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搜集、获取、保存和处置的资料和信息。行政资讯公开,是指行政主体应主动或者依公
1999年1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回首新中国新闻教育历程,令人鼓舞;分析今天新闻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发人深思;展望新世纪新闻教育的前景,催人奋进。50年来新闻教育的历
<正> 前段时间开展的财务大检查成绩是显著的。但是,有些企事业单位抽查的违纪金额为自查的几倍十几倍,有的甚至几十倍,自查彻底和比较彻底的只占少数,可见未查出的违纪额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