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台风的发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风自身(内部结构)与下垫面之间的复杂的动量,能量与物质输送,台风边界层内的通量是刻画这一物理过程的重要特征量。近年来,随着我国观测技术的进步与仪器的发展,诸如涡动相关仪等设备已在边界层的通量观测研究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所,下同)也开展了台风边界层通量的观测试验,然而,涡度相关仪等观测数据的分析应用仍不很充分,亟需加强。本文利用台风所布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风的发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风自身(内部结构)与下垫面之间的复杂的动量,能量与物质输送,台风边界层内的通量是刻画这一物理过程的重要特征量。近年来,随着我国观测技术的进步与仪器的发展,诸如涡动相关仪等设备已在边界层的通量观测研究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所,下同)也开展了台风边界层通量的观测试验,然而,涡度相关仪等观测数据的分析应用仍不很充分,亟需加强。本文利用台风所布设于三沙、平阳、平潭的4台涡动相关仪,在台风“利奇马”和“苏力”影响期间的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台风影响期间的近地面气象要素变化及通量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在台风影响前后,地面气象要素变化较为有序,近地面气象要素显示出海-陆风等局地效应,而通量的日际变化明显,每日均存在峰值和谷值的结构。台风影响期间,地面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出现了急剧的变化,动量通量在台风影响期间显示出“三峰”的结构。由动量通量衍生的摩擦速度随风速的变化,则以12 m/s为分界线,低于12 m/s风速情况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高于13 m/s风速时则逐渐转为持平甚至回落。拖曳系数则表现出随风速增大而持续减小的反比关系。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峰值主要存在于0.00015 Hz和0.06 Hz的位置上,另有一位于0.001 Hz位置上的的较弱峰值。就对能量的贡献而言,大尺度系统占主导作用,中尺度系统与湍涡在能量贡献紧随其后。通过分尺度讨论发现,中尺度系统的动量贡献最大约占同时刻湍涡贡献的30%,是不可忽视的。热量通量在台风影响期间表现为感热通量受抑制、潜热通量发生了增长,同时两者均受到降水的影响,降水时刻感热呈负值、潜热通量会相应的出现高值,但在台风登陆时,受暖气团加热影响,感热通量依旧会呈现微弱的正值。本文是利用涡度相关仪实测资料对台风登陆期间近地层的通量特征的一次初步尝试,受样本数等的限制,所得结论的普适性等问题仍待积累更多资料和进一步研究以佐证。
其他文献
籽粒大小是决定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籽粒性状除了受外界环境影响外,也严格地受内在遗传因素所限制。水稻中仅少量基因被鉴定控制了粒长、粒宽和粒重,尚缺乏完善的调控籽粒大小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中鉴定了一个泛素相关蛋白OsDA1正向调节了粒宽、粒重。组织表达和GUS染色显示该基因几乎在所有组织和器官中表达,尤其在花序和幼穗中表达量最高。VP-OsDA1和EAR-OsDA1过表达植株籽粒宽度出现了截然相反
酵米面黄杆菌,不但能在酸酵玉米面中生长产毒,而且也可以在变质鲜银耳中产毒,引起食用者中毒,病死率分别达40%和29.2%,引起人们的不安。因此对影响该菌在食品中产毒因素的深入研究,实有必要。采用正交设计法及荧光分光光度法及微生物测毒法对三
城市街区作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微环境对居住者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借助北京市气象局社会化观测系统在门头沟城区从2019年11月到2020年11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城市微环境观测试验,采用局地气候分区,分析了局地环境对近地面气温、比湿、风场的影响,深入探讨了城市内部微环境的局地差异、初步分析了原因;并利用并行大涡模拟模式(Parallelized Large-eddy simula
近年来,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雾-霾事件频繁发生,造成大气能见度严重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影响。但当前的研究中雾-霾划分方案有多种,多采用相对湿度和能见度进行划分,且阈值没有统一,轻雾和霾难以划分。本文通过大量气象和环保第一手观测数据,研究了相对湿度、能见度和PM2.5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新的雾-霾相对湿度阈值确定方法,并确定了100μg m-3为能见度下降至10 km以下的阈值。形成了便于应
除西北太平洋台风外,北印度洋孟加拉湾风暴是影响我国降水的又一重要天气系统。这一海域热带气旋对我国降水的影响令人关注。本文首先利用JTWC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对1977-2018年北印度洋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两个海域风暴的活动特征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然后基于国家站逐日降水观测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GMS卫星逐时云顶亮温资料,分离并提取2000-2018年孟加拉湾风暴在我国引起的相关降水,探
SUMO化是一种重要的可逆的蛋白翻译后修饰方式,它参与对多种细胞过程的调节,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许多方面。SUMO特异蛋白酶能够调节和维持体内的SUMO化平衡。拟南芥已经确定的SUMO特异蛋白酶ESD4、ELS1、OTS1和OTS2影响开花、体内水杨酸合成、抗盐胁迫等。拟南芥基因组中还有至少3个可能的SUMO特异蛋白酶编码基因。本实验室前期克隆了其中两个基因,分别命名为EL5 (ESD4-LIKE5
本文利用地球气候系统模式(CESM)中的大气模块4.0版本(CAM4),探讨了北半球冬季不同月份平均大气环流及中高纬典型大气模态对秋季巴伦支海海冰偏少及冬季不同幅度海冰减少的响应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海冰密集度强迫下产生的冬季欧亚大陆冷事件和北极浅层、深层暖事件的分析,揭露了初冬欧亚冷事件对巴伦支海海冰“变化”(季节性偏少且具有真实的逐日变率)的响应及其与北极深层暖事件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江淮流域常出现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在梅雨期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受复杂下垫面、季风环流和多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影响,梅雨降水过程极为复杂,江淮流域也是我国数值模式结果不确定性最突出的区域之一。加强对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预报偏差的科学认识,对于提高数值预报产品应用水平和改进数值模式物理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围绕江淮流域雨带降水,结合观测资料分析和模式预报评估,系统分析了业务数值预报模式对雨带降水时空
本文基于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地表气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环境科学协作研究所二十世纪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海温及海平面气压,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以及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多模式试验结果,去除外强迫影响后,研究1910/1911~2019/2020年北半球冬季欧亚中高纬地区“暖北极-冷欧亚”(WACE)模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物理原因。研究
植物表皮蜡质层作为植物与外界环境交替的最后一道自我防护的防线,对植物生存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生理及生态学功能,主要表现在植物抗旱性、抗病虫害及抗射线等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防护机制中,并在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植物表皮蜡质的研究,主要围绕其蜡质生物合成代谢以及组成成分的研究中,如玉米、高粱、大麦、水稻、模式生物拟南芥以及苔藓类植物中报道的蜡质相关的研究;而对其在抗生物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