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是侵袭和转移,侵袭和转移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多个阶段的复杂过程,我们需对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进行深入进展,寻求肿瘤某些特殊的生物学改变及机理,并应将研究从基础实验向临床发展,指导临床工作中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对预后的判断等等。会厌鳞癌是一种常见的声门上喉癌,由于其发病部位和局部解剖特点,肿瘤呈侵袭性生长,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具有病情发展快、易转移、预后差的特点,其机理尚缺乏广泛深入研究。本实验采用会厌鳞癌病例为资料,通过将多种与侵袭和颈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病理因素(包括癌细胞本身和机体两方面因素)以及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周期素蛋白D1(CylcinD1)和CD20(人B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体)在会厌鳞癌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分析探讨会厌鳞癌侵袭和转移的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比较全面地反映其恶性程度,判断患者预后情况,指导临床治疗。 实验材料 选择我院1993年至2000年期间收治的会厌鳞癌根治标本3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0至8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个月至两年,其中有淋巴结转移者10例(经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术前均未经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其他治疗,且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鳞状细胞癌。 实验方法 会厌鳞癌原发灶病理取材,以其周围正常组织作对照实验,将标本常规制备成sum厚石蜡切片,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其余备免疫组化染色。 1.病理组织学和TNM分类:参照UICC1987年PI’NM标准进行病理分级*)和分期Ktage人 2.肿瘤侵袭方式(MIX参照jacobsson的方法分为四型。 3.癌周浸润淋巴细胞密度kllD入经日本产 LUZEX-F图象分析仪,在400倍视野下记数淋巴细胞数量,每例测三个癌周视野,取均值分为高、中、低三组。 4.免疫组化染色方法:采用生物素一ABC一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周期素DI(CyclinDI)及CD20在会厌癌中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阴性对照采用 PBS代替一抗。结果判定:CyclinD;蛋白以细胞浆中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结果;CD20染色阳性结果为间质中B淋巴细胞棕褐色着色,而未着色者为阴性结果。 5。数据分析:各比较组间数据经 spss勺c十软件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及显著性检验。 实验结果 在与会厌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各种因素中,单因素分析T分期、病理分级、侵袭方式、癌周淋巴细胞浸润密度/yclin D;蛋白及CD20与会厌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中侵袭方式和CD20表现出与会厌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相关J值均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会厌鳞癌侵袭方式中的3型产型侵袭、低密度癌周浸润淋巴细胞和cyclin D;蛋白的过度表达反映出机体缺乏对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增加了颈淋巴结转移的机率。 在与侵袭方式的多因素分析中J分期和癌周淋巴细胞浸润密度是与其相关的因素/值分别为0.013和0.026,说明随着肿瘤的增殖会促进癌细胞向组织间隙中扩展,而高密度癌周浸润淋巴细胞能够抑制癌细胞的侵袭和淋巴转移。 ·2· 讨 论 长期以来,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开始治疗之前进行TNM分期,是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的主要参考指标,但由于癌瘤的发生部位、侵袭生长方式、机体对癌瘤的反应程度以及全身状况的差异,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与TNM p相符而且,目前广泛应用的头颈部肿瘤病理分类和诊断方法距离临床的实际需要尚存在一定差距。 侵袭与转移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是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关键因素,侵袭是转移的先决条件,转移是侵袭的必然结果,侵袭方式这一指标显示了肿瘤深部顶端部位的情况,它既能很好地体现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又能反映机体对癌细胞的排斥能力,可以说它是从机体和肿瘤两方面来研究肿瘤恶性程度的一个指标,在临床上更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需要,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为癌周浸润淋巴细胞(TIL)对肿瘤的免疫杀伤和抑制作用已为人们所共识对L在体外显示明显的肿瘤抑制杀伤作用,但用于体内,治疗效果不一,根据本研究结果表明,PLID对会厌鳞癌的侵袭和颈淋巴结转移有较大影响,高密度癌周浸润淋巴细胞会阻隔癌巢周围组织和毛细淋巴管,从而抑制癌细胞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同时,本组实验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20(人B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体)在会厌鳞癌中的表达可见,癌组织间质中存在大量散在B淋巴细胞和团块状生发中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考虑为B淋巴细胞在会厌鳞癌抗肿瘤免疫中亦存在重要的意义。 细胞周期调节失控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不论何种原因造成细胞DNA损伤、转录表达失控,最终均导致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紊乱。肿瘤遗传学研究表明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异 ·3·常,作为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