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科技园区成为近年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手段。高科技的园区的建设已经并且将继续对于我国高科技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绝大多数高科技园区,似乎没有形成硅谷那样的良好的创新氛围的生态系统。这是高科技园区的创新迷局。高科技园区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最普遍使用的政策途径。文章阐述了创新系统、产业群聚和地方政府治理网络三个概念的相关理论,并将三者联系建立高科技园区C-I-P三位耦合互动模型,高科技园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上述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其中政府的政策是输入量,群聚产业的发展、创新系统运作是输出量,随着市场的主导性愈发增强,地方政府治理网络应逐渐淡化,三个变量的关系应是在互相作用下螺旋上升。良性的C-I-P耦合关系可通过地理镶嵌作用达到地方专用性,即形成内生的创新系统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双赢。海峡两岸的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竹科)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张江)均为典型的亚洲地方政府主导型科技园区,然而经过高速发展期之后,两园区差距逐渐凸显,竹科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政府由园区的主导力量逐渐过渡到协助力量,产业群聚发挥出创新系统氛围,创新系统自上而下良性运转。而张江却遇到了发展瓶颈,园区发展依然摆脱不了政府自上而下的领导和干预,园区内生创新竞争力并未形成。论文由相关课题作支撑,通过访谈对话、座谈会等形式获得了大量关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和新竹科学园区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产业群聚、地方治理网络和创新系统三个维度上对两园区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新竹科学园区的C-I-P耦合互动关系表现为扁平化,向外扩散的,开放的,各子系统逐渐融合的系统。而张江园区的三位耦合系统呈现出垂直的,自上而下的,各子系统松散联系,封闭的运作模式。结合理论和个案实证,文章认为,解决高科技园区创新迷局的根本原因是纠正对创新学习模式的误判,以往以线性的创新模式作指导,忽略了园区系统的复杂性和互动性,致使政府干预“合理化”,而本应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边缘化”,C-I-P耦合路径受阻。文章建议将高科技园区放回复杂的人文社会生态系统,改变单纯的科学式操作应用方式,使政策运作更加符合创新本身的非线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