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是海水养殖鱼类的重要病原菌。在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海豚链球菌的致病机制。首先,在迟缓爱德华氏菌研究中,我们分析了溶菌酶抑制因子MliCEt的功能作用以及MliCEt与另一个溶菌酶抑制因子IvyEt的关系。我们发现重组表达的MliCEt(rMliC)抑制溶菌酶裂解革兰氏阳性菌,并且抑制溶菌酶和血清对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杀菌作用;同时,rMli C还能够增强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大菱鲆的能力。C33S突变不影响MliC的活性,但W79A突变显著增强MliC的活性。与野生株相比,mliC和ivy的单敲除菌株TXΔmliC或TXΔivy的组织侵染、致死率、抗血清杀菌和胞内复制能力明显降低。TXΔmliC在导入mliCEt基因后恢复了毒力。与单敲除菌株TXΔmliC或TXΔivy相比,mliC和ivy的双敲除菌株TXΔmliCivy的毒力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证明MliC中保守的C33半胱氨酸位点是非必需的,并且MliCEt与IvyEt以协同的方式发挥作用。除了MliC以外,我们还研究了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抗血清机制。我们发现迟缓爱德华氏菌在鱼类血清中具有高存活率(87.6%),与迟缓爱德华氏菌孵育后的血清具有很强的溶血活性和杀菌活性但很低的趋化活性;相比与正常迟缓爱德华氏菌孵育后的血清,与灭活迟缓爱德华氏菌孵育后的血清没有明显的溶血活性。这些结果表明迟缓爱德华氏菌通过抑制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来抵抗血清的杀伤作用,并且迟缓爱德华氏菌表面的热不稳定结构在其逃逸补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海豚链球菌的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细菌素Sil的生物学功能。我们发现重组表达的Sil(rSil)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但是对于其他26种菌的生长没有影响。rSil能够与细菌结合但不杀死细菌。rSil与大菱鲆头肾单核细胞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细胞的先天免疫反应并增强海豚链球菌的感染能力。抗体阻断Sil显著降低了海豚链球菌的感染能力。体内感染表明rSil能够增强海豚链球菌在大菱鲆组织中的侵染能力。这些结果表明Sil是一种新颖的毒力相关细菌素,其能够通过阻遏宿主的免疫反应而促进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