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8年,《梦十夜》刊登于《朝日新闻》,可以说,是在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作品。全书由10个光怪陆离的梦组成,作品结构简单,层次分明,每一夜的人物设定也很少,也没有过多的复杂的情节,但其意义深远,反映了夏目漱石对爱情、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深刻反思与感悟。本次论文研究探讨的是《梦十夜》中的第三夜,文中只有“孩子”与“我”两位主人公,文中的父子关系的隐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所研究和探讨的焦点;其次,“孩子”像一面镜子一般,照出“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不仅是时间的概念,更有一层深刻的含义;最后,文中所提到的“文化五年”与“一百年”也是第三夜中所隐藏的又一暗示。夏目漱石曾说过,“颇具野心的我,要让100年后的人们解开这一谜团”,“孩子”的象征、“孩子”与“我”的关系、“文化五年”、“百年”都将成为本次论文研究的中心。夏目漱石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他的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作为一名生于明治维时期的日本人,夏目漱石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当时历史变革的影响,他的中国观也在日本近代化的浪潮中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因此,在研究《梦十夜》第三夜的同时,甚至于在研究夏目漱石的同时,所研究的不仅是表面所关注的日本的近代化,更深一层次的研究主题是夏目漱石的中国观。本文首先从明治时期大的背景出发,对《梦十夜》第三夜的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对文中的情节提出疑问,进行分析,孩子虽然眼瞎,但能知道一切;虽然是小孩的形象,但说话的口吻与大人无异;明明是一个“梦”,但“我”知道与孩子的亲子关系。除此之外,文章最后的文化五年(1808年),是“我”杀死孩子的时间,夏目漱石也对这一时间点赋予了特殊含义。其次,试图以“孩子”的象征意义为出发点,同时,在明治维新的近代化道路上,盲目西化的日本急于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究竟有怎样的密切关系?为何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下,日本会选择盲目西化?最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夏目漱石同时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与近代化的冲击,其矛盾的中国观如何应运而生?在近代观与中国观中如何寻求平衡支点?是否为其以后的个人思想与日本的发展作出某种暗示与警醒?《梦十夜》第三夜以巧妙的文笔和构思反映了夏目漱石对中国文化的矛盾心理,既暗示了“百年前”日本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又表明了当时夏目漱石对中国观的再思考,在对盲目西化的日本近代化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反映出其自身对中国文化的矛盾心理,更预示了夏目漱石对“百年后”东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及对传统思想回归的期盼与必然。这不仅是对夏目漱石所处当时代的百年真实写照,也是对百年后社会以及个人传统思想回归的预示与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