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张仲景《伤寒论》中记载的白芍甘草药对为基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白芍甘草配伍的醇提取物进行研究,通过薄层色谱与指纹图谱法对其进行鉴别及综合评价,通过对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异甘草素等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建立质量标准,从而全面、综合、有效地评价其质量,为完善其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通过对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的血清指纹图谱及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考察入血成分,并对相关指标及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阐述其在体内代谢过程,探索其药效物质基础。从而科学合理的阐明了白芍甘草配伍乙醇提取物为其最佳的极性提取部位,并且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材料与方法:1.采用硅胶G板,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环己烷:乙酸乙酯:冰醋酸(15:5:0.4),正丁醇:冰醋酸:水(20:3.5:4)为展开剂,以5%的香草醛硫酸溶液,10%的硫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分别对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中的芍药苷、甘草酸、甘草次酸进行薄层鉴别。2.采用HPLC波长切换法对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的6种指标性成分(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异甘草素)进行含量测定。3.采用HPLC波长切换法,建立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的指纹图谱。4.采用HPLC波长切换法,对灌胃白芍醇提物、甘草醇提物、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的大鼠进行腹主动脉取血,建立白芍醇提物、甘草醇提物、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的血清指纹图谱。5.对用己烯雌酚和缩宫素造的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灌胃白芍醇提物、甘草醇提物、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的大鼠进行不同时间点眼底静脉丛取血,采用HPLC色谱法,同时测定芍药苷、甘草酸、甘草次酸成分,研究芍药苷、甘草酸、甘草次酸的药动学行为。结果:1.白芍甘草醇提物薄层色谱中,在与芍药苷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斑点,阴性液无此斑点。置365 nm紫外灯下观察,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色谱中与甘草次酸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有相同橙黄色荧光颜色斑点出现,阴性液没有。置365 nm紫外灯下观察,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色谱中与甘草酸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斑点出现,阴性液没有。2.本实验采用HPLC波长切换法测定6种指标性成分含量,其中芍药苷含量较高6.904~7.091 mg/g,异甘草素含量稍低0.2494~0.2568 mg/g,该方法稳定可行,能够使各指标性成分均在最大吸收处被检测。3.建立了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的指纹图谱,取9个不同批次的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依据指纹图谱的整体性和特征性,共标定了22个共有峰,其中9个峰来自白芍,15个峰来自甘草,有2个共有峰,结果显示,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的指纹图谱,有效成分的峰面积较大,而其它成分峰面积非常小。4.采用HPLC波长切换法建立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的血清指纹图谱,在白芍甘草醇提物的含药血清里共检测出16个成分,其中14个峰来自甘草,8个峰来自白芍,6个共有峰,可以确定的成分有5个,通过对比对照品,这5个原型成分分别是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同样色谱条件下,其中有6个峰在白芍甘草醇提物的体外供试品溶液没有检出(或低于检出限),推测这6个成分可能为代谢产物。5.单独灌胃白芍醇提物时Tmax为0.5 h,灌胃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时Tmax为0.625±0.21 h,单独灌胃白芍醇提物时AUC0-t为9.239±0.47,Cmax为3.044±0.37,灌胃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时AUC0-t为7.751±0.52,Cmax为2.609±0.14,单独灌胃白芍醇提物时T1/2为20.83±8.34 h,灌胃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时T1/2为18.71±5.43 h,单独灌胃甘草醇提物时甘草酸的Tmax为4 h,灌胃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时Tmax为1 h,单独灌胃甘草醇提物时甘草酸的AUC0-t为19.27±0.87,Cmax为2.665±0.23,T1/2为4.704±2.59 h,灌胃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时甘草酸的AUC0-t为11.72±0.60,Cmax为3.295±0.42,T1/2为20.56±13.92 h,单独灌胃甘草醇提物时甘草次酸的AUC0-t为27.82±0.68,Cmax为2.628±0.26,T1/2为8.873±1.02 h,灌胃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时甘草次酸的AUC0-t为31.56±1.36,Cmax为3.064±0.24,T1/2为5.347±0.36 h。结论:通过对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科学的研究,建立了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的质量标准,探讨了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从而使对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的研究达到科学、准确、完善。为白芍甘草药对醇提物的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作出了积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