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动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在资源匮乏的后发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技术补偿和替代性手段,中国共产党深谙政治动员的内涵,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其运用政治动员的有效性。本文选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农业学大寨”运动为个案,以重构农村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政治动员主体、客体、手段及政治动员特点的研究,分析该运动中政治动员机制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挥的功能与效应,通过分析,旨在研究执政党如何运用政治动员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的,如何重构了农村社会以及巩固自身的执政根基,如何从政治动员中提高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和整合农村社会的能力,从而攫取了政治现代化的推动力量。除绪论外,本文共五章。第一章是个案概括,主要介绍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时代背景,回顾了整个运动的过程,并着重介绍了运动发起的目的,提出了本文政治动员的最终归宿;接下来主要是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政治动员机制进行研究,第二章从政治动员主体的角度进行考察,分析了该运动中的动员主体,包括中国共产党、国家政权机构和政治精英,并重点介绍了政治动员主体的特征及其进行政治动员的有利条件;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动员客体——农民的基本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不仅是中共得以动员农民学大寨的有利因素,同时也是“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政治动员区别于其他政治动员的重要基础;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农业学大寨”中政治动员的手段和特点,这种特点是“农业学大寨”从学习农业建设的先进典型,逐步演变为一个推行“左”倾路线的群众性政治运动而必然表现出来的特殊性;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政治动员的正面效应,回归到了本文第一章提出的“重构农村”这个落脚点,同时也反思了其中的负面效应。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文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得到的一些有益启示,提出了政治动员不具有普适性和不变性,因此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要有效地整合农村社会、巩固执政根基,就需要借鉴和吸取过去政治动员的经验教训,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的动员方式,把握好政治动员的“度”,有效控制政治动员的过程,保证农民理性、合法地参与政治生活,以促进农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