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页岩气资源非常丰富,技术可采储量约21.8万亿立方米,高效开发我国页岩气资源可以缓解国内天然气能源的供给问题。目前,页岩气的开发主要有水力压裂和无水压裂技术,其中超临界CO2(SC-CO2)强化页岩气开发是一种无水压裂技术,近些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常规水力压裂技术带来的水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和页岩储层伤害等一系列问题,还能达到封存CO2和促进页岩气回收(CS-E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页岩气资源非常丰富,技术可采储量约21.8万亿立方米,高效开发我国页岩气资源可以缓解国内天然气能源的供给问题。目前,页岩气的开发主要有水力压裂和无水压裂技术,其中超临界CO2(SC-CO2)强化页岩气开发是一种无水压裂技术,近些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常规水力压裂技术带来的水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和页岩储层伤害等一系列问题,还能达到封存CO2和促进页岩气回收(CS-ESGR)的目的。鉴于SC-CO2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SC-CO2注入页岩储层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页岩原有的物理化学特征、吸附特性和裂缝扩展规律,从而会影响页岩气采收和CO2封存的效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海相页岩)和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陆相页岩)为研究对象,系统深入地研究了SC-CO2作用对页岩储层物性和结构的影响,重点开展了SC-CO2作用对页岩矿物组分和孔隙结构的改性机理、SC-CO2作用下页岩的润湿特性、SC-CO2作用下页岩吸附CH4、CO2特性、SC-CO2致裂页岩裂纹起裂和扩展机理等四个方面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如下:(1)诠释了SC-CO2对页岩矿物组分和孔隙结构的改性机理。SC-CO2处理后,页岩总有机碳(TOC)、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含量减少,比表面积减小,平均孔径增大。其物性的改变源于SC-CO2与页岩相互作用过程中SC-CO2溶解了页岩中的部分有机质和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脱水,导致部分微孔和介孔经溶蚀作用转变为大孔、大孔孔隙数量增多。(2)获得了SC-CO2注入后页岩储层润湿特性的变化规律。龙马溪组页岩和延长组页岩属于亲水性岩石,SC-CO2处理后,两组页岩-水接触角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总体呈增大趋势,其中SC-CO2处理时间、压力对接触角的影响明显,温度影响不明显;SC-CO2处理后页岩中黏土矿物和CaCO3含量减少是页岩-水润湿减弱的主要原因,不同处理时间、压力和温度条件下CO2-水-页岩相互作用对页岩中黏土矿物和CaCO3矿物的溶解程度各不相同;SC-CO2处理后,页岩-水润湿性减弱会导致页岩与水分子间作用力减小,水在孔隙、裂隙中流动的阻力会随之减小。(3)阐述了SC-CO2注入页岩储层后CO2置换CH4机理。SC-CO2处理前后,页岩对CH4、CO2及其混合气体的吸附量随混合气体气体中CO2浓度增大而逐渐增大;SC-CO2处理后,页岩TOC、黏土矿物含量减少和比表面积减小是页岩对CH4、CO2及其混合气体的吸附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SC-CO2处理后,页岩对CH4、CO2的选择性吸附系数(SCO2/CH4)略微减小,且SCO2/CH4随吸附压力的增大而先减小后趋于平衡,随混合气体中CH4浓度增大而略微减小,建议向页岩储层注入CO2之前应适当降低储层压力,且应综合考虑CS-ESGR效率和工程成本,从而提出合理的储层CH4/CO2摩尔比例。(4)揭示了SC-CO2压裂过程中页岩裂纹起裂和扩展机理。利用自主研发的SC-CO2压裂页岩物理模拟系统,联合声发射仪和CT机开展了常规三轴条件下SC-CO2压裂页岩物理模拟试验。基于SC-CO2压裂模型的裂纹起裂准则,建立了简化的起裂压力模型,获得了SC-CO2压裂页岩的理论起裂压力,与试验值基本一致,起裂压力随储层埋深增大而增大,且原生裂隙降低了起裂压力;常规三轴受力条件下,SC-CO2压裂页岩过程中裂纹的起裂位置和扩展方向具有随机性,沿着页岩低强度方向、原生裂隙方向起裂和扩展,页岩裂纹起裂、扩展和破裂阶段声发射累计撞击数呈台阶式发展,撞击数的台阶式跳跃次数等于页岩宏观破裂次数。论文的研究成果为SC-CO2高效开发页岩气提供了理论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SC-CO2开发页岩气基础理论,对我国页岩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亢害承制"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制化、病理失衡及指导调燮用药的重要法则。该理论可以概括糖脂与胰岛β细胞之间"亢而自制免其害"的相辅相成生理良性循环,也可以阐明"亢而失制受其害"的糖脂毒性下胰岛β细胞损伤的病理恶性循环,并与"lncRNA/circRNA克miRNA,miRNA克mRNA,lncRNA/circRNA生mRNA"的ceRNA生克制化网络相似。在这一认识指导下,2型糖尿病可采取祛邪
目的瘢痕疙瘩是以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s,ECM)过度沉积为主的病理性瘢痕,具有病变超出原病损范围、浸润生长和术后易复发的临床特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发现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存在糖代谢重编程,发生有氧糖酵解,而低氧微环境中瘢痕疙瘩的糖代谢模式及其相关机制尚不明确。为阐明瘢痕疙瘩的发病机理,本研究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
相变微胶囊是一种使用有机或无机材料作为外壳,相变材料为芯材具有核壳结构的微米尺度相变储能材料。由于外壳对内部相变材料的保护作用,相变微胶囊能够克服相变材料易泄漏、相变前后体积变化大和易燃等问题,同时相变微胶囊的充放热速率受胶囊尺寸减小和换热比表面积增大的影响得到显著提高。这些优点使得相变微胶囊在工业余热回收、建筑节能、智能纺织、电子散热、太阳能热利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对于相变微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位置服务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并在医疗救护、物流跟踪、旅游娱乐等诸多室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融合了无线通信、微电子和嵌入式计算等技术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进一步促使位置服务的应用领域从室外扩展到室内,诸如机场、医院、博物馆、购物中心等大型室内场景对位置服务均具有较高的应用需求。在复杂多变的大型室内位置服务应用场景中,受室内环境复杂多变、人员流动、智能
随着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及便携式智能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发展,提高现有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电化学性能及设计新型的器件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大量的工作集中于纳米活性材料的研发。然而,较高的成本及严重的副反应,制约了纳米材料的实际应用。针对双电层碳材料及过渡金属硫化物材料的电化学储能原理及存在的问题,本论文研究了活性材料的电化学调控方法,获得了兼具高能量、高功率、高能效及长寿命的锂离子电容器及
复杂工业过程存在反应机理复杂、原料成分波动大、时滞大和耦合性强等问题,所以复杂工业过程优化问题通常难以建立数学模型。比如电熔镁炉采用埋弧方式,电极埋入原料中边熔化边加料,所以难以建立以熔化电流为决策变量单吨能耗为性能指标的优化模型。此外,复杂工业过程通常包括多个生产设备或过程,面临效益、质量、环境以及安全等多方面的挑战。比如电熔镁砂生产企业采用多台群炉的生产方式,每台炉的最佳熔化电流决策涉及到产品
世界范围内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加剧了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同时面对新能源汽车对车身减重的急迫需求,汽车轻量化已成为一项紧迫的全球倡议,进而加速了高强汽车用钢的研发。同时考虑到汽车用钢的成本、成形性能、碰撞安全性能等因素,这给汽车用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中锰钢因其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被认为是最具有潜力的汽车用钢候选材料之一而受到了广泛研究。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汽车用钢不断提升的高强塑性能需求,实现中锰
分布式电驱动因凭借其动力链短、响应快速可控、容易获得更高驱动效率等优点已经成为电动汽车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控制自由度的增加,可获得更高的操纵稳定性和能量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控制的难度。控制难度一方面体现在四个车轮驱/制动的协调性,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对车辆状态参数的敏感性。因此,基于车辆状态参数估计方法,研究分布式电驱动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控制和能量效率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
四杆机构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机械机构,许多工作过程需要连杆上的描点沿着不同的路径运动,这些路径可以是直线的或者具有非常复杂的形状。无论路径形状如何,都很难设计出能够精确实现期望运动轨迹的机构,轨迹综合(Path Synthesis)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一个平面四杆结构,使得连杆机构上的点能沿某一预先给定的路径行走。优化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路径综合问题,它的主要优点是易于实现,并且不需要深入了解问题的搜索空间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各个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的步伐日益推进。在智慧城市中,对高速移动的无人机、车辆等实现自组通信可以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以无人机自组网(Flying Ad Hoc Network,FANET)和车载自组网(Vehicular Ad-Hoc Network,VANET)为代表的高动态自组网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稳定、准确的数据传输是此类高动态自组网部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