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子》是一部争议很大的道家典籍,自唐柳宗元至今,众多学者就其作者、成书时代、成书过程、思想倾向进行研究,几乎在每个问题上都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本文重在探求《文子》的思想渊源。笔者分析了《文子》与其他先秦典籍对同一概念、术语、议题的阐释,发现《文子》在继承、拓展其同一学派著作《老子》、《黄帝四经》、《管子》四篇思想的同时,吸收、改造、优化整合了儒、法、墨、阴阳、名、兵等其他学派的部分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完整、富有实用意义的思想体系,实为先秦黄老学之集大成者。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学界对《文子》的成书时代、学派归属等问题的争议,并提出个人见解。笔者认为《文子》成书于战国晚期,是道家黄老学派的代表作。第二部分论述《文子》与《老子》、《黄帝四经》、《管子》四篇等其他道家著作的关系,探求其主要思想框架、学术研究方法之渊源。《文子》“道论”、“无为论”等主要理论范畴来源于《老子》,《文子》改造了《老子》“重无”的思想,侧重于人文价值的建构,并改造了《老子》的偏激思想使之辩证。《文子》继承《黄帝四经》“兼收并蓄”学风的同时,吸收、拓展了它的一些重要观点。《文子》吸收了《管子》四篇的“气论”、“心术”、“贵因”、“贵和”思想,不再从本义上诠释,而是侧重于应用。第三部分阐述《文子》吸收改造儒家、法家、墨家等诸子思想并将其优化整合成自己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文子》吸收了《中庸》“至诚”、“慎独”思想,但《中庸》之“慎独”重在反躬自求,《文子》“慎独”重在用众、惠众。《文子》吸收了孟子的“民本”、“性善”思想并加以深化,将儒家的德、仁、义、礼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文子》借鉴先秦法家的有益成份,如“一断于法”、“君无为臣有为”等观点,摒弃它偏激的一面,如对皇权的过份推崇,形成了独特、完整的法思想体系。《文子》对于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的有益思想亦予以吸收。第四部分从《文子》的思想内容、理论框架结构及推论方法等方面分析其理论体系。《文子》以道论为理论基础,以人生论、政治论为主要内容,人生论既探讨了如何养生,又就如何处世提出指导性建议。其政治论重在探讨“无为而治”的治国原则,就何为“无为而治”,怎样将“无为而治”贯彻于治国进行了详细阐发。其主要思维模式是道家普遍使用的“以天道推及人事”、“以修身推及治国”。总之,本文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原则,试图梳理《文子》思想渊源及流变,进而对其学术价值给予恰当评价,对其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中的位置给予恰当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