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诽谤犯罪问题初探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ubin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诽谤犯罪是以网络平台为犯罪工具实施诽谤的新形式犯罪。其与传统诽谤犯罪相比具有诸多新的特征,由此导致利用网络实施的诽谤犯罪行为在相关司法认定和规制的难度上大大提高。尽管我国在2013年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和2015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均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网络诽谤犯罪的认定和规制标准,但相关法律规范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对网络诽谤犯罪的理论探讨尚需进一步深入。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网络诽谤犯罪的概念与特征。指出网络诽谤犯罪实质上是诽谤犯罪在网络时代下的新形式。较之传统刑事诽谤具有匿名性和难以取证性、广泛传播性和危害难以消除性、主体多元性等新特征,这导致利用网络实施的诽谤犯罪行为在相关司法认定和规制的难度上大大提高,由此需要我们用不同于传统诽谤犯罪的视角来探讨它的相关问题。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有关于网络诽谤犯罪的几类主体刑事责任的认定。就网络传播者而言,要以其是否“明知”作为判定其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标准,“明知”的含义应当只限于“确知”和“实知”。就网络服务提供商而言,其可进一步划分为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平台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因其实际控制所发布内容故而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而网络平台服务者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仅限于故意不履行虚假信息的事后删除义务、且“情节严重”。针对网络公关公司,建议今后刑法修改时将其列入单位犯罪主体范畴。第三部分讨论了网络诽谤的犯罪对象认定问题,考察了官员、私法人、死者这三类相对特殊的对象是否构成网络诽谤犯罪对象的相关问题。指出官员由于其具有公众性不应轻易作为网络诽谤犯罪的受害对象,私法人的名誉权利因已有刑法其他罪名来保护故并无必要按诽谤罪来保护,而死者出于公序良俗的相关考虑,则应被纳入网络诽谤犯罪对象。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对网络诽谤犯罪的行为模式认定相关问题。结合对《解释》中“明知而散布”的条文规定的合理性所做的探讨,得出网络诽谤犯罪行为是一种以散布为核心的单一行为的结论。同时指出网络诽谤犯罪行为中的“散布”行为并不必然具备公然性。第五部分讨论了网络诽谤犯罪入罪标准问题,指出认定网络诽谤犯罪“情节严重”与否,应将“点击、浏览、转发”数量标准、危害结果标准、行政处罚前置这三类标准与受害人名誉受损程度结合进行综合认定。第六部分讨论关于公权力机关介入网络诽谤犯罪诉讼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分析了《刑法修正案(九)》公安机关协助取证相关规定的内在缺陷,指出应明确“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标准,将“可以协助取证”改为“应当协助取证”,“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中的“社会秩序”应包含相关网络秩序等等。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正不断地向小康水平迈进,并且随着汽车数量呈爆炸式的增长,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车辆实时状况的了解及位置信息的需求越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体育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发展以此为契机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同时也加快构建了完善的体育产业生态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影响着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写作是将内心的想法、情感运用
<正>非常高兴于元亨辽马集400年和各位前辈在此名山胜地共同来庆祝;回顾台湾的中兽医学术因时空背景的因素,在兽医学教育髓系里至今都尚缺,还好两岸开通我们兄弟俩搭上头班列
会议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把生态环境与生态学原理应用到教师教育上,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对教师培训进行理论思考,是一种尝试和创新。同时,语言生态学中所追求的保全语言的生态、重视
在简要介绍海河流域概况的基础上,全面回顾了流域防洪体系规划的编制完善过程,指出了流域面临的防洪形势和主要问题,提出了流域近期防洪治理目标和任务安排。
<正> 最近,国务院批准了《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这次批准的规划是今后海河流域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基本依据。在此之前,1957年编制的《海河流域规划》和1966年
芽谷在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中的应用方法Utilizingmethodforgerminatedseedsinthemultiplicationandseedproductionofhybridrice杜文元(安徽省宿县地区种子总公司234000)种子在收...
教师的核心素养既决定了教师的个人发展前景,也决定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翻译教师作为广大教师群体中的一员,其核心素养的构建,既是应对国际竞争趋势的需要,也是我国目前
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高难度动作逃避不教,甚至教学中不鼓励学生尝试高难度动作,造成学生拼搏精神的缺乏的问题。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校体育的价值作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