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态度与认同是相互关联的三个重要概念。在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中,许多管理学家、著名学者对认知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和转变以及组织认同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多角度的研究,可谓学派林立、硕果累累。跨学科比较研究的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在政治学研究领域中,涉及社会心理学、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法学的“政治认同”成为了热门话题,而其中对公共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的公务员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并进而研究如何提高公务员和政府的认同度,则更具现实意义。公务员群体自身与社会公众在涉及公务员的很多问题上存在巨大的认知和态度差异。比如,关于公务员薪酬问题,公务员阶层普遍对目前自身薪酬状况不满,认为应当加薪,而其他社会公众中许多人认为公务员不应加薪,甚至认为应当降薪。再比如,关于公务员效能问题,公务员们普遍认为自身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效能比较高,而其他社会公众对公务员效能的印象普遍不佳,认为公务员都是“一杯茶、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再比如,关于腐败问题,公务员内部普遍认为,腐败分子是极少数,不是普遍现象,而其他社会公众中许多人认为,公务员腐败已是群体普遍现象,有人说,“处级干部随便抓一个,就没有没问题的”。这些认识的差异,表现出对公务员的认同在公务员群体内外形成了巨大分歧,公务员对自身的认同程度较高,而社会公众对公务员的认同程度则相对较低。社会认同的分歧,导致公务员在行使公共管理职权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消极抵触甚至敌视,公务员群体自身也产生消极和迷茫的心态。公务员是政府的主要组成人员,行使公共权力,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公众对公务员的认同程度势必影响对政府整体的认同。对公务员群体的社会认同的否定评价必然上升为对政府整体的否定评价。同样,对政府整体的社会认同也必然再反作用到对公务员群体的社会认同。如此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势必导致公务员的公共管理工作难以正常进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将受到阻碍,其施政目标将难以顺利实现。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进入了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的特殊发展时期。在这一转型时期,执政党和政府头脑是否清醒、政策是否妥当,决定着国家或者进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佳境,或者各种矛盾激化、产生社会动荡。为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实现稳定而避免动荡,政府必须获得社会各阶层和群体足够的认同。在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阶段,各种利益矛盾和非利益冲突日益复杂的今天,只有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增强政府的行政效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才能培植公民对政府和公务人员的认同,从而促进政府管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因而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角度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我国社会公众对公务员的社会认同度现状,并探讨如何改善并增强这种认同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对国内一些学者的著述的比较和研究,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学界的研究,在理论深度不断挖掘的同时,视角主要集中于政治认同的宏观理论研究,缺乏从微观层面对公务员的认同、对政府的认同、对政党制度的认同、对执政党的认同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继而提出更具针对性、实务性、建设性的意见和主张。因此,作者试图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归纳认识、态度和认同的理论,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公务员认同度进行了定义,分析了公务员社会认同度的5个评价要素,即社会地位、能力素质、薪酬福利、绩效和廉政状况。通过探索构建一种公务员认同度模型,分析当前我国公务员认同度现状与成因,引述国内外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成果,研究改善或提高公务员认同度的具体途径。通过本项研究,作者尝试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一)理论上的突破:本文定义了公务员认同度,分析了公务员社会认同度的5个维度,尝试建立一种公务员认同度模型。(二)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文采取公务员社会认同度这一微观视角,深化对政治认同的研究。(三)公共管理实务上的创新:本文的一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操作性,对于开拓政府管理思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