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变迁与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i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当前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日益繁荣和成熟,但是以近代化理论为指导的中国近化化的研究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乃至缺失。比如在既有研究中,学者们对于中国近化化历程的论述及其评价有时过多地以技术革命因素作为论述线索和评价标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因素,忽视了社会主体的人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本文试图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以近代化为线索,对中国近代化启动的19世纪60年代前后的社会观念进行理论分析,从观念变迁的角度看一下为什么中国的近代化在鸦片战争后近二十年间未能正式起步,而19世纪60年代前后的近代化转型趋向的契机何在?并通过这一时期观念的近代化变迁的程度和幅度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起步阶段乃至其未来的发展的前景给以适当的评价。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 第一章,“世界观念”的更新:中国近代化启动的前提。本文所指称的“世界观”,并非是通常意义上的人们认识整个世界的哲学观,而主要指人们看待与自己同处于一个世界的其他国家或民族及其文化的观点和认识。以夷夏观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具有强烈的文化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特征实质上是缺乏与与外界异域文化进行相互沟通和双向交流的机能,从而表现出它对于异族和异域文化本能的排异性。因此,能否平等而客观看待来自于异域的西人及其文化,是中国近代化启动的前提。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世界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夷夏观的递嬗,二是变局观的兴起。 第二章,引“西学”以经世致用:中国近代化启动的思想基础。经世致用是传统中国经邦治国的主要指导思想,特别是处于统治困境的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在面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统治困境之下,但传统的经国济民之术却无法为其提供可以救弊治世的良方,以致于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之后再度向下沉沦。因此,一批开明的士人官僚在固守传统经世致用之根本的前提下,却将寻求救弊治世手段的目光转向曾给予他们极大苦头的西方列强及其近代化的文明成果,从而也为传统的经世致用之学增添了近代化的色彩,同时也为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章,近代化意义的自强观念及其实践:中国近代化启动的契机。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自强”的呼声,并非是在传统固有的轨道上运行,而是在坚持传统国家自力图强内涵的基础上,又赋予其前所未有的时代特色。这种通过采西学、制洋器以实现军事自强为主要特征自强观念的涌现,为传统自强观念蒙上了近代化的色彩。然而在军事近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自强观念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从寻求军事近代化所需要的近代人才出发,进而萌生了教育的近代化观念;从军事近代化所需要的物质和经济条件入手,又带来了经济近代化的观念。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近代意义的以军事近代化为首要任务的自强观念的涌现,不但是促使中国近代化启动的重要契机,而且也内蕴了使中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的观念因素。
其他文献
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的强势入侵,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局不稳与社会动荡使得民族的存亡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进而发生
所谓“城区史”研究,是在城市空间差异的视角下,对特定城区历史的考察。它是向内部深化城市史研究的一种途径。本文以1843—1937年的闸北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具有地位突出、
山东海丰吴氏家族是清代冠誉齐鲁的名门望族,自清代顺治至光绪,吴氏家族科甲如林,名宦辈出,且著述颇丰,家乘万卷。其文化底蕴丰厚,社会影响广泛,被视为清朝三百年历史的缩影。本文从
城市绿地休闲空间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对城市化的一种弥补。当前学术界对作为“原生态”休闲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城市绿地休闲空间”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
《圣经》(The Holy Bible)不仅是一部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其教义和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圣经》不仅确立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促成了西方国家
提供了从1975年至今在北海采用的EOR(提高采收率法采油)技术的总结和指导原则.在北海已经采用的5项技术是注混相烃气、WAG(水气交替注入)、SWAG(水气同时注入)、FAWAG(泡沫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