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音竹(Bambusa multiplex var.riviereorum)隶属禾本科竹亚科簕竹属,为丛生竹类。原产华南地区,常盆栽,种植于庭院花坛或假山上,以供观赏,亦栽培于庭园间以作矮绿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本文对观音竹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解剖学特性研究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观音竹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观音竹笋生长点具有典型的原套原体结构,生长锥下方的亚顶端分生组织区可分为周围分生组织和髓分生组织,周围分生组织细胞继续发育为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随着节与节间的分化,髓分生组织、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在节部与节间发生分化。节间的维管束纵向整齐排列;节部的维管束排列极不整齐并反复分叉,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同时在韧皮部分叉处,可见由多层密集细胞组成的“韧皮部结”。
观音竹的茎秆中央为髓腔,维管束散生排列于基本组织中。节间维管束分为开放型和半开放型两种类型。观音竹的根包括表皮、皮层和中柱3个部分,内皮层细胞呈六面加厚,初生木质部为多原型。观音竹的叶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在维管束两侧具有无色透明的大型梭形细胞,其解剖特征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的类型。
2、抗性研究
在09年8月份自然干旱条件下研究了引种至青岛的5种观赏竹-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Lour.)Raeuschel)、菲黄竹(Sasa auricoma E.G.Camus)、靓竹(Sasa glabraf.alba-striata Muroi)、小琴丝竹(Bambusa multiplex cv.Alphonse-Karr)和观音竹的抗旱性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时间越长,五种观赏竹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升高的幅度就越大。根据这些生理指标变化进行了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为:观音竹和小琴丝竹的抗旱性最高,菲黄竹和靓竹的抗旱性较高,孝顺竹的抗旱性较弱。
以常温(CK=20℃)为对照,测定了不同低温胁迫处理条件下,观音竹叶片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其SOD、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降低呈“S”形上升。
3、竹笋营养成分的研究
利用国标方法对观音竹的竹笋和小琴丝竹的竹笋进行了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水分和灰分等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利用美国Leeman Prodigy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仪对观音竹竹笋和小琴丝竹竹笋的K、Na、Ca、P、Mg、Zn、Fe和Mn等矿质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观音竹竹笋营养丰富,其营养成分和矿质元素含量略高于小琴丝竹笋。观音竹营养组成特点为:高纤维、高蛋白、高矿质营养元素,而脂肪含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