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在中国学界不断开展着重写文学史实践的同时,以北美为中心的海外汉学界也对中国文学史进行着重写。《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便是重写之下的产物,它们自身特色鲜明,互为参照,代表了迄今为止西方汉学界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准。对这两部北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特色的探究,既是从汉学家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学传统,主动参与世界文学史研究与对话的积极尝试,也是借助于他者的眼光来重新定位我们当下及未来的文学史书写,为中国本土古代文学史的重写,探索可能的新路径。
除此之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北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给当下中国文学史的重写带来的一些启迪:重写文学史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需要不断修正并检验的过程;解决文学史书写同质化的问题,观念的创新才是最重要的,秉承相同或相似的理念无法书写出新颖的文学史;以文化论述为中心的叙述模式,相对来说并不适合中国当下的文学史教学模式,我们需要走出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本文尝试在海内外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参照系中,对《剑桥中国文学史》和《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特色进行更系统地阐释。第一章首先对北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书写历程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结合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本土经典古代文学史版本,分析、归纳北美中国古代文学史所形成的书写倾向,在参照中对北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进行整体探讨。第二章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总体特色进行分析,依次从文类架构下的全新诠释、以全景为导向的主题选取和互动视角下的重新审视三个角度切入,“边界”、“全景”和“互动”是所讨论议题的三个关键词。第三章讨论《剑桥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特色,主要从以文化史为导向的重新书写、着眼于流变机制的书写策略以及物质文化下的再思考三个方面出发,旨在探讨它如何在文化史的视角下展开重写。第四章主要对八十年代以来,以《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中心的北美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本土经典古代文学史进行整体性回顾,探讨它们不同的书写侧重及缘由。
除此之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北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给当下中国文学史的重写带来的一些启迪:重写文学史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需要不断修正并检验的过程;解决文学史书写同质化的问题,观念的创新才是最重要的,秉承相同或相似的理念无法书写出新颖的文学史;以文化论述为中心的叙述模式,相对来说并不适合中国当下的文学史教学模式,我们需要走出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本文尝试在海内外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参照系中,对《剑桥中国文学史》和《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特色进行更系统地阐释。第一章首先对北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书写历程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结合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本土经典古代文学史版本,分析、归纳北美中国古代文学史所形成的书写倾向,在参照中对北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进行整体探讨。第二章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总体特色进行分析,依次从文类架构下的全新诠释、以全景为导向的主题选取和互动视角下的重新审视三个角度切入,“边界”、“全景”和“互动”是所讨论议题的三个关键词。第三章讨论《剑桥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特色,主要从以文化史为导向的重新书写、着眼于流变机制的书写策略以及物质文化下的再思考三个方面出发,旨在探讨它如何在文化史的视角下展开重写。第四章主要对八十年代以来,以《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中心的北美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本土经典古代文学史进行整体性回顾,探讨它们不同的书写侧重及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