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rlzx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泽厚美育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变化过程,他的美育思想是他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美育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康德先验哲学、中国传统儒学思想,李泽厚对其进行的创造性的改造和转换,形成了“人类学本体论美育思想体系”,他的美育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一个分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李泽厚充分地站在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上,寻找到“实践”的观点,将其引入美学领域,产生出美育思想的萌芽。他引入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关于“自然人化”的观点,作为他的美育思想的出发点。他首先思考“美的本质是什么”“现实生活中美为什么会有客观性”“美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等问题,通过阐述“美是生活”“美感的二重性”等概念,重新明确“美育来源于生活”的观点。中期他继续延续着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同时合理吸收和借鉴康德的先验哲学的思想,逐渐发展和建构自己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美学体系,形成“人类学本体论美育思想体系”。李泽厚提出“积淀说”和“新感性”等美学思想,提出“新感性”为实施目标的美育思想,认为在新时期,美育的实施的目标一方面包含个体的、感性的、非功利的存在得到充分的施展,另一方面也受到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的制约,体现时代精神。近期李泽厚在坚持“实践美育思想”的基础上,又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寻找答案,提出“情感本体”。基于对中国缺失宗教信仰习俗和传统的思考与判断,在“情感本体”理论的指引下,创造性地开凿了“以美育代宗教”的领域。发展和补充美育思想成为李泽厚新时期理论研究的新动力,成为他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重要根据。通过纵向的考察,我们发现李泽厚的美育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横向看,首先,李泽厚先生对美育的内涵作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既从艺术美育的具体领域对美育的类型进行阐述,将美育分为“感知形式”“情欲形象”“生命意味”三个不同层次,也从美育的实践方面提出策略,提出“情感时间”“让美回归生活”“审美过程的重视”“积极践行技术美育”等新概念,这些理论研究全面梳理美育的各个方面,对美育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研究意义。其次,笔者把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与李泽厚“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进行对比与区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理论依据”“哲学立场”“时代环境”“美育价值”。笔者在对比中发现李泽厚“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创新之处是赋予了“以美育代宗教”新的时代气质与价值,对其新的使命进行阐发,提出“个性主体的发展”和“个体理想人性的培育”。总而言之,李泽厚的美育思想始终在实践基础上,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他的美育思想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具体表现为美育与真、美育与善的两大方面。
其他文献
居住区中的水体景观越来越为人们重视,不仅带动所在区域的人流聚集,也间接成为住区魅力形象的增长点。合理利用水体景观空间,优化住区景致使其为住区发展提供动力,并挖掘其新
H7N9禽流感在人群中发生感染给我国经济、农业以及卫生等多个领域带来了挑战。虽然现阶段已经初步控制了疫情,但H7N9禽流感仍有诸多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存在。本文主要综述H7N9
<正>古代列国多奇闻,俞伯牙汉阳抚琴遇知音,巧逢钟子期对答把琴问,意气相投又把香焚。他二人分手太急未得细谈论,约会了汉阳相会再等来春。且不言伯牙回朝去交旨,子期回家侍
酯交换法生产生物柴油的过程中产生大量副产物甘油,如何利用这部分的甘油已经成为生物柴油产业的一个难题。甘油蒸汽重整制氢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考察了沉淀
<正>党建标准化是指运用标准化"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理,发挥其可复制、可推广的优势,秉承其可持续改进的特性,以追求最佳秩序、获取最大效能为目标,把党建工作制度系
电磁频谱管理是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战争形态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电磁频谱管理部队使命任务和电磁频谱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了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
以乙炔炭黑、副产炭黑和炉法导电炭黑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与导电炭黑应用性能密切相关的微晶结构、表面性质、颗粒形貌和粒度分布特征,探讨了导电炭黑微观结构对应用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和频繁,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巨大的翻译需求推动着机器翻译的快速发
谍战剧和偶像剧、清宫剧等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且在台网联动的大背景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也为谍战剧进入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本文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以近年来高级时装秀场中时装鞋的装饰特征为研究对象,以亚历山大·麦克奎因和荷兰新锐设计师艾里斯·范·赫本的设计作品为分析实例,揭示出近年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