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学中的瑰宝,其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隐喻是我们日常言语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具。在交际中,隐喻的成功使用和理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认知、社会、文化上的趋同性,也即是顺应交际双方的结果,否则隐喻难以理解,交际更无从谈起。顺应论的提出是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运用到语言学领域的一次成功尝试,该理论不仅摒弃了以往语用学研究的条条框框,不止限于对一些传统课题的研究,而是把顺应论看作是语言学研究综观,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语言,提出了研究语言使用要综合考虑社会、认知和文化因素,并提出了四个研究角度进行综合的语用研究。具体地说,它们包括语境关系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这四个研究角度作为研究语言使用的语用学方法中互为依存的几个研究重点,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陈述了该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前人对隐喻和顺应论的研究概况,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创新之处。第二章运用相关语用学理论,分析《红楼梦》中隐喻性话语的不同语用功能。第三章,在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为语料库的基础上,除开诗词中出现的隐喻,找出其中人物对话的隐喻性话语,并尝试运用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中的语境顺应分析这些隐喻性话语。语境是理解隐喻必不可少的因素,包括三大因素: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交际双方对隐喻性话语的理解,就是顺应语境中的这三大影响因素的结果。第四章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阐述《红楼梦》隐喻性话语,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使用隐喻性话语也是顺应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受封建传统社会文化的制约。最后一章为结语部分。通过分析研究,一是旨在能够更好的理解文学名著《红楼梦》,二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隐喻性话语并在交际中能够更好的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