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主要矛盾;新时代;国家发展
掌握马克思哲学关于矛盾和运动的发展规律,了解我国现阶段人民发展需求,是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关键。
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家在某一发展阶段的现实反映。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矛盾始终存在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社会矛盾也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社会的主要矛盾又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某一阶段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正是由于人类不断地了解不断地解决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才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所以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一个旧的时代向新的时代迈进的体现。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反映了我國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说明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起点,这也是新时代的意义之一。所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这就使得社会矛盾永无终结,我们只有不断地去认识矛盾解决矛盾,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地发展。
人民群众需求变化是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国家一穷二白,农业落后,工业滞后,人民迫切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需要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实施工业化启动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而当时由于国家生产力落后,物质贫乏,不能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十一届六中全会针对这种状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新判断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党和国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开创性地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国家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在许多方面位列世界前茅。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遥遥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工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世界工业大国,200多种工业农业主要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人均GDP将达到一万美元,不但解决了人民温饱的问题,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从物质文化需求扩大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但能上得了学,还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收入方面期盼自己既有稳定的工作,又有满意的收入,医疗方面不但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还要能够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舒适,精神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并对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更广泛的要求。在民主法治、社会公平、健康教育、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我们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的需求。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各领域各行业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尤为明显,城市发展得较快,农村发展缓慢。原因是农民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较差,缺少人才、资金、技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均等化程度偏低。以致于社会上出现了进城上学、越级就医、海外购物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不是财政对教育、医疗的投入不足,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优质的人才、大量的资源流向大城市。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开放水平和吸收利用外资水平在国内领先,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人均收入远远超过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及开放程度的原因,各方面的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虽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其他领域发展仍存在不少的突出问题。产品既存在产能过剩又存在供给不足,导致国内产品积压,消费者转向国外,资金流向国外,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原因在于我国虽是工业大国而不是工业强国。工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精,质量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这是制约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其作出准确的判断,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矛盾是前进的动力。伟大的思想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新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要把人民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深入了解人民发展的需求,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十九大报告》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3]《邓小平理论》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委党校)
掌握马克思哲学关于矛盾和运动的发展规律,了解我国现阶段人民发展需求,是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关键。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家在某一发展阶段的现实反映。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矛盾始终存在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社会矛盾也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社会的主要矛盾又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某一阶段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正是由于人类不断地了解不断地解决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才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所以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一个旧的时代向新的时代迈进的体现。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反映了我國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说明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起点,这也是新时代的意义之一。所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这就使得社会矛盾永无终结,我们只有不断地去认识矛盾解决矛盾,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地发展。
二、人民群众需求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人民群众需求变化是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国家一穷二白,农业落后,工业滞后,人民迫切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需要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实施工业化启动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而当时由于国家生产力落后,物质贫乏,不能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十一届六中全会针对这种状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新判断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党和国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开创性地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国家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在许多方面位列世界前茅。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遥遥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工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世界工业大国,200多种工业农业主要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人均GDP将达到一万美元,不但解决了人民温饱的问题,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从物质文化需求扩大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但能上得了学,还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收入方面期盼自己既有稳定的工作,又有满意的收入,医疗方面不但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还要能够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舒适,精神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并对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更广泛的要求。在民主法治、社会公平、健康教育、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我们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的需求。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各领域各行业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尤为明显,城市发展得较快,农村发展缓慢。原因是农民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较差,缺少人才、资金、技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均等化程度偏低。以致于社会上出现了进城上学、越级就医、海外购物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不是财政对教育、医疗的投入不足,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优质的人才、大量的资源流向大城市。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开放水平和吸收利用外资水平在国内领先,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人均收入远远超过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及开放程度的原因,各方面的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虽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其他领域发展仍存在不少的突出问题。产品既存在产能过剩又存在供给不足,导致国内产品积压,消费者转向国外,资金流向国外,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原因在于我国虽是工业大国而不是工业强国。工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精,质量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这是制约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其作出准确的判断,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矛盾是前进的动力。伟大的思想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新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要把人民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深入了解人民发展的需求,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十九大报告》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3]《邓小平理论》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委党校)